6月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龙舟巡游在佛山市高明区西江(苏村河)河段拉开序幕,七艘承载苏村锦鲤文化的龙舟划过江面,点燃了岸边观众的热情。船头鼓手擂响的每一声,都呼应着岸边苏村民房墙上游动的锦鲤彩绘——这场融合传统民俗与新潮IP的巡游,正是这个曾面临“空心化”的城中村向外界发出的重生宣言。
作为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的传统渔村,改造前的苏村面临诸多发展困境。佛山市高明区从2024年以来,紧抓“百千万工程”实施机遇,深入探索以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苏村为试点打造苏村锦鲤文化街区项目,探索出了“以文化提升为引领、以产业运营为主线、以环境改造为载体”的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苏村模式”。苏村也从曾经“无人气”“无资源”“无产业”的“三无”村庄一跃成为如今“百千万工程”的网红样板村。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李传智 通讯员明宣
破茧:以锦鲤为符号激活沉睡的乡土基因
走进高明苏村,映入眼帘的便是锦鲤。斑斓的锦鲤或跃然于粉墙黛瓦之上,或徜徉在潋滟水波之间,粼粼波光与浓淡相宜的彩绘相映成趣,于刹那间唤醒心中的慵懒和惬意。
游客曾小姐举着刚买的锦鲤文创产品在21米高的“龙柱”前拍照并感叹:“没想到鱼跃龙门能变成摸得着的打卡点。”数据显示,IP化改造后的苏村在2024年“十一”开业期间全网流量突破1000万次,开业至今签约进驻商家79家,累计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
改造前的苏村并不像如今看到的这般环境优美、人气高涨。尽管地处高明西江产业新城的核心区,改造前的苏村长期以来面临着村容村貌不佳、经济发展方式落后、村庄“空心化”等多重困境。为了摆脱困境,佛山市高明区探索以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苏村为试点打造苏村锦鲤文化街区项目。至此,一场以“锦鲤”为符号的文化变革正悄然激活沉睡的乡土基因。
荷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传统村庄活化难题,苏村以“核心IP打造—情绪价值供给—消费场景构建”为脉络,将渔稻文化淬炼成破局密钥。
据介绍,苏村深挖“蘇”字蕴藏的“草茂、鱼肥、禾丰”生态密码,村庄巧妙融合县志记载的锦鲤养殖史与天然“鱼形”地貌,七种承载吉庆寓意的锦鲤形象应运而生。21米高的“龙柱”、缓缓转动的转运水车等打卡点,成为引爆千万级网络流量的情绪引擎。获得省级大奖的短视频《蝶变的苏村》,正是这场情感共振的生动注脚。
重塑:锦鲤游进建筑打造流动的“空间语言”
文化的加持让传统渔村有了新的文化内涵,但是如何让传统渔村在改造后,避免落入全国众多乡村改造千篇一律的“窠臼”?锦鲤依旧成为苏村破局的利器。苏村将锦鲤元素紧密融入农房管控、乡村风貌提升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之中,既扮靓了环境,又留得住文化、记得住乡愁。
设计师结合“鱼”形村落形态特点,艺术化构造出“鱼头—鱼身—鱼肚”空间格局。“设计师以关王村为鱼头精心打造点睛锦鲤池,在鱼身、鱼肚部分运用‘锦鲤红’‘锦鲤黄’主色调,绘制七大锦鲤主题及特色文化墙绘,使建筑群化作鳞片形成似游鱼般的动态景观,既避免改造的孤立化、碎片化,又为村庄注入独特文化意蕴。”荷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建筑群如游鱼般在11万平方米的立体画卷中摆动,这种将村落原生“鱼形”地貌与艺术改造深度绑定的手法,让文化不再是墙上的装饰,而成为流动的空间语言。
同样,以“鱼业态”规划街区建设,拒绝了大杂烩式招商,根据街道文化差异布局商业业态,推动文化与业态和谐共生。桃花鲤街着重布局酒吧、餐饮等社交类业态,文曲鲤街主要布局教育、培训等业态,榕树北广场打造直播基地,串联滋味小食街、亲子同乐街、时尚民宿街、日咖夜酒街等7大特色商业街,形成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的主题街区。高明还将苏村周边的商圈串珠成链,联动邻近商圈。
造血:整村运营将文化IP淬炼成造血干细胞
在苏村村史馆的沙盘和展板前,工作人员指着沙盘的某处说,这里核心区沿街房屋统租率达100%。他表示,现在农房平均租金提升至15元/平方米。同时,向村民提供“家门口”工作岗位,已聘请70名村民参与运营及物业管理。数据背后,是整村运营的综合成果与系统努力的体现。由街道国企与村集体合资成立的苏荷公司,如同为村庄植入“经济心脏”——从国企选派“乡村CEO”进驻,对房屋土地进行统一收储、管理、招商、运营,累计完成房屋统租近3万平方米。苏荷公司围绕“六大结合”理念开展招商运营工作,核心区已引进国潮文创、时尚旅拍、休闲清吧、私厨美食、电商直播等领域70家商家签约进驻(50家已正式开业),并联合海天、十如仕等推出超1000类转运锦鲤文创产品,形成“吃小食、赏锦鲤、买文创、看烟花”全链条消费场景。
业态的毛细血管仍在延伸。苏村锚定“锦鲤文化”,推动IP效应向周边延伸,布局建设“见龙在田”研学基地、渔人渔市码头、锦鲤博物馆等多元节点,实现文旅反哺、三产融合、长效运营。据介绍,目前,渔人渔市码头已初步建成,正配套建设标准化锦鲤养殖基地和交易市场;计划投入600万元打造150亩“见龙在田”研学基地,设置蔬菜种植等体验区,打造高明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当文旅反哺农业的链条被打通,“锦鲤游进账本”便不再是比喻。村集体预计首年租金收入超800万元,同比激增5倍。而码头鱼市、锦鲤博物馆、养殖基地组成的产业闭环,正将文化IP淬炼成真正的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