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言快评
“二产变三产,黑色变彩色”,这个形象的说法,道出了工业遗产在文脉传承、产业转型、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工业遗产是独特的集体记忆。于过来人,那些曾经机器轰鸣、红红火火的车间,留下了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于企业,工业遗产是一种情感容器,记录着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于城市,工业遗产跨越历史风尘,是记录历史和书写时代的珍贵“底片”,有了它们,城市的工业编年史才得以接续。
广州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漫步太古仓码头,感受“新城市客厅”的文艺范儿;参观“广九铁路纪念园”,铁轨枕木与绿皮火车静默于此,浓郁的复古怀旧之感扑面而来;走进广州华侨博物馆,见证广府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辉煌历史……这样的文化符号散见于广州的许多角落,为人们留下难忘的“工业乡愁”。
让“工业锈带”变身“发展绣带”,让传承与发展互为映衬,仍有不少功课要做。
“不拼资源拼特色,精雕细琢出精品”,把工业遗产当作重要的财富精心呵护,拿捏“守旧”与“更新”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将其融入滚烫鲜活的现代生活。北京利用首钢冷却塔等工业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世界首座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书写由“火”到“冰”的奇妙转换;上海杨树浦地区卸去厚重的工业铁甲,从生产岸线转型为生活岸线、文化岸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挖掘本地特色、植入多元业态、培育拳头品牌,为工业遗产注入文旅活力,各地不乏成功案例,他山之石足以攻己之玉。
文物和遗产保护就是“为了明天而保护今天”,守护工业遗产、打捞“工业乡愁”,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文化密码,终将带着新的生机活力,与城市未来一道拔节生长、熠熠生辉。
(广州日报评论员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