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成式AI融入经典阅读,将为基础教育带来哪些新气象?6月12日,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基地(广州、佛山)联合教研活动在广州市白云实验学校举行。广佛两地百余名教师齐聚一堂,以“AI+整本书阅读”为核心,通过创新课例展示与专题讲座,共探技术赋能经典阅读的深度路径。
《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优质的数字阅读资源、阅读支架和阅读平台,实现个性化阅读指导。”记者注意到,活动中,两地教师带来了五节AI融合整本书阅读导读课重构经典教学范式,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对阅读的数字画像,精准推动教与学的衔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现场:AI技术融入古典名著教学 经典文本实现创造性转化
当四大名著遇到AI技术,阅读“解码”将注入哪些新形式、新内涵?
借助AI技术,以智能解谜形式呈现问卷调查结果;依据冷子兴“解密报告”指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通过“豆包展趣图”进行智评拓展……在技术赋能之下,勒流勒北小学校长黄艳芬带来的《红楼梦》导读课精彩纷呈。课上,她结合目录分析法、细节品读法,带领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整节课将AI技术与古典名著阅读深度融合,助力学生畅读《红楼梦》,为经典阅读教学解锁新的可能。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海尾小学教师余诗鑫带来《水浒传》整书阅读的导读课。余老师以鲁智深形象探究为切入点,将AI技术融入古典名著教学。课堂上,学生不仅通过回目梳理“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等经典情节,更借助AI工具与“施耐庵”跨时空对话,深入探讨人物性格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最具亮点的是创意创作环节,学生基于人物经历,借助AI分层个性创作“鲁智深之歌”,将侠义精神转化为旋律化表达。课后学生将继续用阅读工具展开整本书阅读,持续创作“好汉之歌”系列,构建个性化名著解读档案,让传统名著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焕发新生。
《西游记》是小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名著之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乐从小学教师巫靖怡在导读课上,带领五年级学生设计“西游成长取经棋”。学生将章回目录转化为棋盘,通过分析孙悟空“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的名号演变,解码其成长内涵:从本真天性、反抗权威到责任觉醒、自我超越。课堂借助AI绘画具象人物形象,智能体“吴承恩”辅助互动。学生小组合作,将“三借芭蕉扇”等情节设计为“前进/后退卡”,领悟“进退皆成长”的哲理。
观点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林玉莹:积极利用AI落地创意,助力学生阅读任务完成
她对广佛两地联手对整本书阅读深度探索表达了热切的期待,肯定了两地教师将前沿的AI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探索精神,鼓励老师们继续紧扣课程标准要求,丰富激励阅读的手段,积极利用AI创作连环画、歌曲等创意任务推动阅读,为教学带来新突破,助力学生提升阅读素养。
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刘湘:AI技术要为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架设桥梁
她表示,广佛两地教师通过AI技术赋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现了“纵向教材勾连、横向维度拓展、教法过程性迭代”的三重突破,数字人、文生图、文生曲等技术始终紧密服务于语言实践核心,为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架设桥梁。在她看来,整书阅读需依课标、学情,动态调整课型,借助AI搭建符合学情的阅读支架。未来,期待广佛两地以AI为助力,深化整本书阅读教研合作,探索更优质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