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广东

北江浈阳峡
一骑红尘 经此“打卡”

热播剧《长安的荔枝》将历史的指针拨向被时光尘封的荔枝北上秘径

曹菁

本文字数:1709

  “凿山通道”崖刻依稀可见。

  浈阳峡绝壁上的古驿道遗址。

  AI生成图片

  北江浈阳峡,古称浈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诗句将这一历史场景定格,也让无数人对荔枝从岭南运往长安的过程充满好奇。而在英德的浈阳峡古驿道上,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荔枝传奇。日前,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在央视开播。在遥远的大唐时代,如何将新鲜荔枝从天高地迥的岭南送往京城?这正是主角李善德要完成的任务。而在他最初设计的4条线路里,其中一条便是走水路,由珠江入溱水、浈水北上。由此,岭南英德浈阳峡的古驿道遗址再度浮出水面,引发观众的浓厚兴趣。

  在英德北江的浈阳峡,崖壁上的石垒古道及古栈道的崖刻遗址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历历在目。每当夏日来临,蝉鸣聒噪,江面波光粼粼,恍惚间,仿佛能看见千年前那支运送荔枝的队伍,正沿着古驿道匆匆北上。

  自唐代张九龄开凿大庾岭之后,岭南与中原的通道愈发顺畅,北江成为了重要的运输航道。剧中主角李善德最初设计的线路中,走水路经北江北上,绝非偶然。这条路线,承载着无数商人、驿使的脚步,也承载着岭南荔枝的“进京之路”,而位于英德连江口镇的浈阳峡,正是这条通道上的咽喉要塞。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浈水,荔枝北上的咽喉要塞

  连江口镇位于英德市南面,距英德市区25公里,北江在此蜿蜒穿行。浈阳峡又名盲仔峡,是北江流经英德波罗坑至连江口的一段狭窄河道。这里两岸高山屹立,峭壁险峻,水势汹涌,自古以来便是水路交通的关键节点。当地文化站邓站长介绍,在古代,船只行至此处,因江面最窄处仅100米左右,且暗礁密布,波涛汹涌,必须依靠纤夫拉纤才能艰难通过。如今,江岸峭壁上那几十条清晰可辨的纤石痕,便是昔日艰险水运的无声见证。

  在浈阳峡东西两岸,各有一条保存完整的古栈道遗迹,它们是目前北江沿岸发现的最珍贵的历史遗存。西岸栈道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建造年代久远,推测为宋代所建,几处断崖边残留的栈道遗迹,虽已无法通行,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工程的浩大。

  东岸栈道离河面较近,筑于明代,全长1000多米,宽逾1米,高低起伏处石阶错落,结构坚固。尽管如今两条栈道都被荆棘覆盖,但仔细辨认,仍能看到古人凿山开路的智慧与毅力。

  专家考证,古代岭南荔枝进贡,需从广州出发,经清远、英德,再北上乳源县,途经梅花、坪石、武阳司等地,最终进入骑田岭道。而浈阳峡的古栈道,极有可能就是这条荔枝北上进贡通道的关键段落。试想千年前,荔枝成熟时节,装满荔枝的船只沿北江驶来,行至浈阳峡时,因水势凶险,需将荔枝卸下,通过古栈道转运。栈道上,挑夫们脚步匆匆,小心翼翼地护着荔枝,生怕磕损了这些要进贡皇室的珍品。古栈道绝壁之上,古人“凿山通道”的崖刻依稀可见。

  “凿山通道”的荔枝北上秘径

  浈阳峡之雄峻奇险,令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张九龄、杨万里、袁枚等大家都曾在此留下华章。而东岸古栈道之上 “凿山通道”四个醒目的楷体阴刻大字,更是见证了古人不畏艰险、开辟通道的 “愚公精神”。这四个字刻在江岸八丈石下游约30米处的石壁上,分别为横行和竖行两种;横书的“凿”字较大,有1.76平方米,其余三字为1.3平方米;竖书分两行,字较小,每字为0.4平方米,无落款;“凿山通道”下另有“黄金万两”四字,已被水浸,每个字有0.03平方米。从字意考究,与修栈道有关,表现开路艰辛。专家考证后认为,从风化程度判断,可能出自宋代工匠之手,它不仅是古代交通建设的印记,更是荔枝能够顺利北上的重要保障。

  千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的英德古驿道,早已没有了当年运送荔枝的忙碌景象。但当搭乘游船,目光触及崖壁上的錾刻与纤石痕,耳旁是北江涛声,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岭南荔枝过北江”的热闹场景。当古栈道的青石板仍在低语唐宋马帮的铃铎声,对岸的高速公路已如银链横跨江面,3000吨货轮正犁开碧波驶向粤港澳大湾区——千年古道在钢铁与汽笛的轰鸣中完成了身份的蜕变,以现代速度续写着“京西驿道”的传奇,让千年商脉在国家建设的洪流中奔涌成新的壮阔史诗。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东 A11北江浈阳峡
一骑红尘 经此“打卡”
曹菁2025-06-13 2 2025年06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