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评论

中学生自制火箭成功发射的启示

钟超

本文字数:898

  近日,一则中学生自制火箭并成功发射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5月27日15时10分,在青海冷湖发射基地,“前海·宝安·飞燕一号”火箭划破天际,成功飞至10555.7米海拔,完成了大气数据采集任务。

  中学生自制火箭成功发射,背后是一个青少年团队实现创新梦想的故事。据报道,这个研制火箭的计划开始于2024年6月,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发组织了一个团队。在多方支持下,他们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完成了火箭的设计、加工、集成、装配、测试等各个环节,最终成功圆梦。这些中学生为热爱而探索,因梦想而执着,最终有所获、有所得。从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这种宝贵的精神基因,正是人类不断推动科技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某种程度上看,这并不是他的自谦之辞。无论多伟大的科学发明,都离不开科学家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好奇心。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蒸汽机、电灯、飞机的发明,无不体现了好奇心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青少年是最具有好奇心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既具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又具有敢想敢干的行动力,我们应当呵护其宝贵的创新和探索精神。今年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的人形机器人,背后“操盘手”就是一位90后“斜杠青年”王兴兴。他从小就热爱发明,动手能力极强,上小学之后喜欢上了看科幻纪录片,对未知世界始终充满好奇。可以说,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探索精神,让他带领团队在具身智能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从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年轻人敢于筑梦、勤于追梦的精神状态甚为重要。从自制火箭到未来的航天工程,从“小小发明家”到未来攻克技术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青少年的探索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宝贵火种,需要善加呵护,才可能迎来科技强国建设的燎原之势。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都应当携起手来,尊重、鼓励、支持青少年的创新梦想,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实践平台,推动科学技术综合教育的普及,搭建更多青少年的科技竞赛与展示舞台,努力让每一个青少年的梦想都能翱翔于科学的天空。

  (摘自《光明日报》 作者:钟超)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8中学生自制火箭成功发射的启示 钟超2025-06-13 2 2025年06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