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冠军!30
越秀区达道路口有一家不算起眼的“四军修鞋店”,每天9时,店主曾四军便准时开门迎客,开始他一天的工作。从2002年扎根于此,他已在这方寸之地坚守了二十余载。满是铜锈的打磨机和抛光机、各式各样的修鞋工具,以及墙上张贴的护理价目表,构成了他的全部“家当”。这里不仅是他的谋生之所,更是街坊的情感纽带。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师傅,我想学修鞋。”1998年,初中毕业的曾四军萌生了学一门手艺的想法。在亲戚的介绍下,他从湖南湘乡赴株洲拜师学艺。最初的几个月,曾四军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师傅打下手:递工具、清理鞋底、学着分辨胶水的种类。一年多后,他掌握了修鞋的基本要领,随后辗转湖南、广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2002年,曾四军来到达道路,接手了一家修鞋店。起初,店铺生意并不理想,但他并未放弃。凭借精湛的手艺和诚信经营的态度,他逐渐赢得了街坊的信任。几年后,他干脆买下店铺,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修鞋店。“从黄石路到新市,再到达道路,一路走来,我觉得这里最适合我。”他说。
每种鞋都有它的“病根”
曾四军的修鞋技艺涵盖了皮鞋、运动鞋、皮包甚至皮衣的修复。走进“四军修鞋店”,狭小的空间里摆满了各式工具:锥子、剪子、锤子、鞋底材料……见证了他二十年的坚守。面对不同的鞋子问题,他总能“对症下药”:开胶的皮鞋需要打磨、涂胶、加热黏合;断底的运动鞋要精准裁剪、粘贴、缝线;高跟鞋的细跟或装饰部件,更需要耐心修复。
“每种鞋都有它的‘病根’,得对症下药。”他指着工作台上的一排胶水说,“这种胶水适合运动鞋,干得快但不够牢;这种胶水最结实,但必须加热才能用,温度低一点都不行。”
曾四军边摩挲手中的皮鞋边说:“修鞋是个细活,急不得。要说最难修的,要数皮面上的那些划痕。”他曾花几天时间修复一双“烂得不成样”的皮鞋——鞋面开裂、鞋底开胶、磨损严重。客人却坚持要修:“这鞋穿惯了,舍不得扔。”最终,曾四军凭借精湛的手艺让鞋子“重获新生”,客人满意而归。这样的故事在他的店里并不少见。
越来越多的顾客带着心爱的皮衣、皮包慕名而来。面对这些新挑战,曾四军四处寻访求教从事皮具修复的老师傅。如今,曾四军的维修清单上又添了几项新技能:皮衣翻新、奢侈品皮具的深度养护等。每到秋冬季,他的小店便迎来生意的旺季,经常要忙到半夜,吃饭也在店里的“小厨房”解决。
店铺里打磨机和抛光机是陪伴曾四军二十多年的老伙计,斑驳的机身和磨损的零件无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也见证着他始终如一的匠心坚守。尽管轴承换过几次,但电机依然运转如初。“未来若退休,一定会把这台机器珍藏起来,它承载了太多回忆。”曾四军说。
修鞋店里来了新面孔
近年来,曾四军的修鞋手艺广受好评,还获得了越秀区“身边暖心匠人”的称号,他的店铺也成为街坊口中的“宝藏小店”。
最近,“四军修鞋店”的老顾客们发现店里多了一张朝气蓬勃的新面孔。半年前,小刘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推开略显陈旧的店门,曾四军正手把手教徒弟小刘调试老式打磨机。“手腕要这样转。”岁月在曾四军手上刻下的沟壑与小刘光滑的皮肤形成鲜明映照,恰似老树根与新枝芽的相遇。“太快会把皮面磨坏,太慢又不起效果。”小刘目不转睛地盯着师傅的动作,他说:“师傅教得很细心,从黏胶到打磨,每个步骤都毫无保留。”
对于曾四军来说,修鞋不仅是手艺,更是一份责任。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全年几乎无休,只有过年才回老家短暂休息。“开店久了,街坊都成了朋友,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他说。这份责任心也感染了徒弟,小刘表示:“师傅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做人的态度。”
二十年来,曾四军用一双巧手修复了无数鞋子,也修补了许多人的回忆。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年头,他依然坚守着“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条斯理地打磨着每一道工序。街坊们常说,老曾修的鞋特别耐穿,就像他的人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