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汕头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病房内,70岁的住院患者林阿姨按下床头的无线呼叫铃,护理员小陈的手环立即震动。穿着紫色制服、佩戴“免陪照护”臂章的她,迅速帮术后患者活动足趾、做膝关节屈伸等康复训练。这是广东探索开展“免陪照护”服务的温情一幕。
2025年4月,广东省卫健委正式敲定广州、深圳、汕头、佛山、惠州、东莞、茂名、清远8市为首批“免陪照护”省级试点,剑指“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社会痛点。如今已过去两个月,各地开展情况如何?近日,广州日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多个试点市医院实地探访,追踪免陪照护服务在广东各地的落地情况。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高敏华、曹菁、轩慧 通讯员蒋龙、李琪旋
试点先行:广东早有“雏形”探路
在汕头市中心医院病房内,护理员李芝雯麻利地为卧床老人翻身、擦洗。“我们可是‘正规军’!”她笑着展示工作服胸前的工牌。
汕头市中心医院是汕头市首批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医疗机构之一。5月9日,汕头市卫健局在该院正式启动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并为汕头5家入选试点医疗机构授牌。在广州、深圳等其他几个试点城市,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也于近期陆续启动,为广东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难题率先探路。
记者了解到,免陪照护服务主要指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遵循患者和家庭自愿原则,在知情同意且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由护士和医疗护理员承担生活照顾服务,无须由家属等进行院内陪护。实际上,免陪照护服务是从“无陪护病房”服务发展而来。记者梳理发现,早在多年前,广东就有不少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自办陪护工等相关工作,为此次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医院从2020年5月开始就首创自办陪护工管理模式,推行‘统一登记、收费、调配、标识、着装、管理’的‘六统一’,所有护工须经护理部培训考核方能上岗。”汕头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周玉华用“三提升一降低”概括其成效:“患者满意度提升,陪护工素质提升,医院管理提升,患者负担反而降低。”
400多公里外的清远市中医院,另一场探索已持续12年。“病人不动医护动、信息动、管理动。”该院关节外科护理组长刘兰英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该院就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三动三不动”的管理模式,并在护理部开展“无陪护”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服务试点工作。
老中医到病床边“体质辨识”,康复师到床前针灸推拿,管理部门动态调配资源……该模式将护士站前移到病床旁,扭转了传统医疗模式下患者奔波求诊的局面。
协同共管:院企合作打造专业服务团队
落实免陪照护服务,陪护工是主力军。据了解,除了医院自办陪护工模式外,医院与陪护公司协同共管的合作模式也逐渐崭露头角。
在汕头市中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洁正对即将上岗的陪护工进行专项培训。“我们医院免陪照护服务采取医院与陪护公司共管模式,构建了‘护理部统筹—科室属地管理—陪护公司配合’的管理体系。”王洁告诉记者,护理部负责整体规划、协调与监督,科室对医疗护理员进行专科知识技能培训以及日常照护工作的安排与指导,陪护公司则在人员招聘、调配、岗前培训等方面给予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医疗护理员的服务质量,院方还组织了严格的专项培训,每月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人员须再次进行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王洁表示,该院将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督查医疗护理员工作质量,开展分析反馈并持续改进质量,致力完善免陪照护服务,让患者安心治疗、家属放心托付。
在佛山南海,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也在尝试创新管理模式。该院护理部主任区洁芬告诉记者,4月27日起,该院肾内科开始试运行“免陪照护试点病房”项目,照护团队就由医生、护士、医疗护理员组成,实行“医—护—护理员”三维协同、医院与陪护公司共同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试点病房实行医生、护士共同交接班查房制度,护理员也需要共同参与。
“翻身防压疮、心肺复苏都得考!”区洁芬介绍说,护理员由专科护士培训,归属护理部直管,每年每个科室的护理员都由专科的护士进行培训,例如预防跌倒、心肺复苏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医疗护理员有严格的准入制度,经过陪护公司、科室、院级管理人员培训及考核达标才能上岗,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病人的生活照护技能,能够从生活照顾、护送检查、术后康复照护等各个方面为患者提供24小时全方位、多层次、无缝隙的贴心照料。
创新服务:各出奇招解锁看病住院新体验
在探索免陪照护服务的道路上,广东各地医院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还各出奇招主动“做加法”,用创新模式和贴心服务,为患者解锁看病住院新体验。
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的免陪照护病房里,36岁的单亲妈妈小黄(化名)摩挲着孩子为她制作的手工卡片,泪光闪烁。离婚后罹患乳腺癌的她,曾因无人陪护而抗拒住院,直到护士握住她的手:“别怕,我们就是你的家人。”
如今,专业护理员每日协助她洗漱、康复训练,护士则用“叙事疗法”疏导她的情绪,帮助她面对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指导她做康复治疗,还协助她的孩子将脱落的长发制成手工鼓励她抵抗病魔。小黄感慨道:“在这里治疗,不仅身体得到照顾,心灵也有了依靠,让我有勇气继续和病魔作斗争。”
“叙事疗法”,便是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开展免陪照护服务的一次新尝试。据介绍,该院创新将“叙事护理”引入免陪照护病房,建立叙事工坊,在协助患者进行生理康复的同时,也关注患者的心理康复,解决患者无家人陪伴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
除了感性的人文关怀外,智慧管理也在破题。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智能化工具,全面实现扫码下单、线上支付、自动派单、人脸考勤、满意度推送等全流程服务。此外,不少医院还借助多种智能设备,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多优“智”服务。
“我们特地增加了无线呼叫铃、手环感应器、输液报警器等智能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照护质量!”汕头市中医医院外四科护士长李纯珠介绍,病床前增设的无线呼叫铃可以呼叫护理员手上的手环感应器,做到有呼快应,“智能设备加持,响应更快了”。
南海医院同样在“免陪照护病房”设置专用呼叫系统,患者床头除了原有的连接护士站的呼叫铃,还增设了一个能直接呼叫护理员的呼叫铃,链接护理员佩戴的手环,护理员通过呼叫系统识别病人床号,可以快速、准确到达为患者提供服务,实现专人专点进行响应。“护士与护理员的呼叫系统分类处理后,护士能更专注其本职专业护理工作,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都提高了。”区洁芬说道。
反响良好:家属满意市场接纳度渐高
从初期的观望到逐渐认可,免陪照护服务在试点地区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好评,市场接纳度也在不断提高。
“看到护士和护理员一起交班、查房,整齐着装,让人感觉整个服务团队都是经过系统培训和管理的,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把亲人交给这样的团队,作为家属也更放心。”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患者家属谢女士对记者说道。她70多岁的父亲因头部受伤住院,护理员包揽擦身、喂食、翻身等生活照护和基础照护,“我爸今天还让我别来了!”谢女士笑称。
数据显示,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肾内科试行免陪照护服务满一个月,患者满意度达100%,在意见反馈本中写满了患者家属的感谢留言。6月份,该院将这项制度试行推广到更多科室。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肛肠科一个月的免陪照护服务量可达120例,该科室患者选择免陪照护服务的比例在80%以上。相比传统陪护模式,免陪照护服务为患者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尤其受到独自在深圳打拼的年轻患者青睐。
不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了解到,有部分家属坦言即便推出免陪照护服务,他们也不会立刻选择。在他们看来,住院期间患者的需求复杂多样,不仅包含生理护理,更涉及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仅靠护士和护工难以满足。他们担心,一旦选择这项服务,会让病人产生被至亲“抛弃”的错觉,即便认可护士、护工的专业能力,也认为唯有家人亲自照料,才能给予患者最周全的关怀与最安心的陪伴。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其官网上发布的《广东省医疗机构提供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政策解读中提到,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坚持知情同意、自主选择的原则,试点病区会预留出病房或床位用于不接受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医疗机构也会加强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解释工作,逐步提高试点病区住院患者对免陪照护服务的接受程度。
一线陪护工“90后”女生从“门外汉”到专业照护者
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有一群经过专业培训的陪护工,他们是在医院自办陪护工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正规军”。“90后”的潮汕女生李芝雯便是其中一员,她2023年7月入职,谈及这份工作的转变,她感慨万千。
“我以前在汕头市职业技术学院学国际贸易专业,之前的工作一眼就能望到头。”李芝雯告诉记者,她偶然看到医院招聘陪护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经过一系列培训、考核,才正式上岗。这两年多,她感觉自己成长特别快,护理技能不断提升,也有了一份归属感。
李芝雯的日常工作内容十分丰富,她和同事们每天帮助患者按时翻身防止压疮,协助患者进食、喂药等,确保患者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当记者问她是否曾被患者误解时,李芝雯笑着摇摇头说:“医院会定期培训我们怎么和患者沟通,我特别享受和患者交流的过程,希望能给他们多一些情绪支持,让他们有信心战胜病痛。”
对于免陪照护服务,李芝雯充满期待:“我特别希望这个模式能推广开来,让每个患者都得到科学的照料,家属也能从繁重的陪护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当然,我也知道刚开始可能会有不理解和不信任,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定能赢得更多人的认可。”
专家建议:完善机制助力服务长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表示,广东8个地市试点医疗机构免陪照护服务,在提升医疗质量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专业医疗护理员经过系统培训,掌握专业护理技能,能更高效地完成生活照护和辅助服务,使护士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病情观察、治疗等核心医疗工作,也让患者获得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唐冬生认为,免陪照护服务还能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减少了家属在医院内流动。医疗护理员上岗前接受不同专科培训,熟悉院感防控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制度,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风险。
唐冬生还建议,医院试点医疗机构免陪照护服务,可以结合医院停车难问题一起解决。传统陪护模式下,家属需长时间在医院停留,车辆长期占用停车位,加剧医院停车难问题;而免陪照护服务让家属无需全程陪护,减少了家属在医院附近长时间停车的需求,家属可在探视时间前往医院,既解决了患者照护问题,又缓解了医院停车压力。如果免陪照护服务由第三方机构提供,陪护方可以同时提供接送患者就诊、家属探视等服务,进一步解决医院停车难问题。
也有医院从业者指出,目前免陪照护服务项目只适合特级、一级护理。而患者出院前,护理级别一般为二级护理,部分患者同样需要免陪照护服务。该从业者建议,后续可将二级护理按需纳入免陪照护服务范围,避免出现当患者病情较重时执行免陪照护,可当患者病情好转,又需要家属进入病区进行陪护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