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广州文明导报

荔湾区海龙街道城中村环境升级改造

垃圾收运点“变身”特色青砖小屋

梁启明

本文字数:1003

  改造后的垃圾收运点变得整洁。

  改造前的垃圾收运点环境恶劣。

  文明创建在行动

  广州日报讯 (信息时报记者梁启明摄影报道)在荔湾区海龙街道海北市场旁边,一座崭新的青砖小屋显得格外别致,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处垃圾收运中转站。而在此前,这里只是一处简陋的铁棚架,只做了简单的遮蔽。

  海龙街道辖内包括增滘、海北、龙溪三个经济联社,每个联社包含数条自然村,这里楼巷密布,人口复杂,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是典型的城中村环境,环境卫生问题一直令当地相关部门“头痛”。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城中村内分布着众多垃圾收运中转站及投放点,有的在农贸市场周边,有的在公厕旁,这些站点的垃圾清运桶都是裸露摆放在路边,由于没有很好的围蔽,时间一长难免会有异味。每逢下雨天,雨水裹挟着垃圾堆的腐臭,连同厨余垃圾的腐液流到人行道上,导致地面污水横流,既妨碍了行人的通过,也对周边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这些站点的环境卫生,从去年7月起,由海龙街道办事处牵头,街道环卫站率先对辖内包括海北市场、龙溪大道亿家人生活超市、龙溪西路凤池公厕等8个垃圾收运中转站点进行升级改造,将简陋围蔽换成了现在的砖瓦结构的封闭式小房子。

  这些小房子在设计风格上融入西关特色,以青砖瓦房造型为主,原有摆放在路边的垃圾桶被悉数整齐摆放在房子内,将异味有效进行阻隔,减少了人行道垃圾。同时,每个站点还配备了独立的排污管,接入市政排污系统,防止雨天污水渗漏给周边环境带来影响。

  海龙街环卫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这些小房子主要是用作垃圾存放和中转,部分站点会24小时对外开放,兼具居民生活垃圾投放功能。

  对于这8个站点的选择,该负责人表示:“我们优先从卫生问题较为突出的一些‘黑点’‘督办点’入手。它们主要分布在龙溪大道、龙溪西路、裕海路等主干道及市场、公厕周边,日常生活垃圾投放量大,垃圾落地情况明显。”

  “平时,我们还会安排专人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不定时对站点内部及周边环境开展保洁工作,每天也会有清运人员进行不少于4次的垃圾清运。自从这些站点经过改造后,周边卫生环境明显改善。”该负责人表示。

  今年,海龙街道还将计划对12个垃圾收运中转站点进行升级,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目前环卫站正在与村委及周边村民沟通具体选址事宜。

  “针对目前已完成升级改造的这8个站点,后续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也会考虑为站点接上水电,增加照明、清洗等功能,目前正在与自来水公司等有关部门协商,也有计划采购清洗车方便直接在中转站对垃圾桶进行清洗,提升工作效率。”该负责人表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州文明导报 A8垃圾收运点“变身”特色青砖小屋 梁启明2025-06-09 2 2025年06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