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高考加油

教育部权威评析语数试卷 作文题目指向家国情怀

“爱这土地”如何落笔
要走心书写“大情怀”

曾俊、刘晓星、林欣潼、谢泽楷、林霞虹、魏丽娜、徐依励

本文字数:5932

  家长给刚出考场的考生一个大大的拥抱。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摄

  6月7日,2025年普通高考语文和数学考试顺利结束。对于今年全国一卷的语文作文,不少考生表示有些“出乎意料”。至于数学,有的考生认为题目难度适中,也有人觉得部分题目颇具挑战性,压轴题形式很创新,有不少题跟生活情境联系紧密,学以致用体现得比较明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刘晓星、林欣潼、谢泽楷、林霞虹、魏丽娜、徐依励 实习生蓝金群、邓可薇、崔淳婷、严柔善

  语文:深厚的家国情怀生动呈现

  考完语文之后,广州市第七中学考生张同学说,语文作文题确实很新颖,“体验到了老师所说的高考题的质量和创新之处。”他表示,自己并不算是擅长语文和作文的人,但在考试时保持冷静,看到作文题时不会慌,根据自己记忆过的知识和事例,尽自己所能,理解分析材料,把作文写出来。根据作文题目,他引用了民族复兴和崛起路上的事例进行分析和写作。

  对于语文整体的考试,张同学表示整体来说比较常规,基本可以理解题意,没有偏题怪题,“考试的根本是没有变的,都是考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他还提及,自己在默写题上3句都默写出来了,看似只有6分,但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份好心态的保障。“默写出来之后,整个人的心态就非常平稳,不会乱。”对于语文学习,张同学认为语文刷题,不是在量,而是在质。他每做完一道题后,都会好好研究题目,理解背后的逻辑。

  有考生表示,这次古诗文默写的最后一题是他做过最顺手的默写。今年高考语文没有新的题型。“但是现代文阅读给了双文本。”这让他感到惊喜,其他的考题和平时没有太大区别。该同学很感谢语文老师这三年的教导,“这次的默写语文,我们练习过类似的,做起来比较有把握。”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点外,复读生王同学分享“考后感”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创新十足,为多材料作文形式,她感觉比去年的题更有挑战性。去年她因未能取得理想成绩而选择复读,今年再战高考,心态较为放松。她对着镜头喊话:“希望下一年简单点。学弟学妹们继续努力!”

  权威点评

  全国一卷作文:民族苦难与复兴、民族脊梁都可以写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指出,试题命制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注重基础考查,着力思维赋能,彰显学科优势,促进学生成长,充分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2025年高考语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卷之中。

  全国一卷的作文试题,材料一即来自同卷阅读II文本一《鼓书艺人》,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材料二来自艾青名篇《我爱这土地》,以“嘶哑的喉咙”隐喻苦难中的呐喊与不屈;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通过“带血的手”与“起来”的姿态指向集体抗争与民族新生。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指出,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织,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为考生提供多维度的立意空间,引导考生在理解材料内涵、获得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与感悟进行写作。考生可以从审美体验出发,思考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体认。

  根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给出的设计思路,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本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这些主题,既是纪念,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考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

  本题注重传情达意,无论议论、记叙、抒情,还是史论、评论、杂感,乃至创作、非虚构写作……都要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作不只展现理性的力量,更需要“走心”。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这些都是数智化时代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三则材料中,细节的书写、鸟的意象、带血的手,注重内容的真诚性与独特性,用精准的语言、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典型的细节、可感的形象传递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对“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作痼疾的反拨,回应了语文教育中“真实表达”的核心诉求。

  AI时代 试题聚焦学生的问题意识

  除了对于作文的评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还在试题评析中提到,随着人工智能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机协同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考生未来需要掌握的技能。而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就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方式。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精心选材,巧妙设问,引导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发展逻辑思维。

  例如全国一卷阅读I的选文以种植入门技能为线索,采用问答体形式来结构全篇,其行文逻辑严密、结构清晰,问题逐步深入、层层推进。

  第4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推测材料中空缺部分的问题内容。试题聚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求考生理解原文的结构脉络和线索,以此推测出作者的行文逻辑,同时鼓励考生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全国一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2题要求考生用问句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作为写作提纲。回答这道题首先要理解原文每一部分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据此给每一自然段写一个问句,并确保问句的答案能够涵盖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也为考生今后写作提供了一种梳理思路的方法。考生在回答上述这些试题时,需要调动信息整合与逻辑推理的能力进行深入分析。

  专家点评

  写作关键:了解材料的背景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彭玉平表示,老舍、艾青与穆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如果由一个学过现代文学史的中文系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就比较简单了。但对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方面尚缺乏系统了解的中学生来说,要准确把握材料的原始意义,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不过难度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即便对这三段材料的原始出处不是很清楚,三段材料展现出来的意义方向总还是能大致感受到的。老舍的“开不了口”,艾青的“嘶哑的喉咙”,穆旦的“带血的拥抱”,这些语境大致指向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

  面对灾难的情怀与和平安居的情怀总是有着区别的。面对灾难的吟唱,总是能激发人更多更深的情怀。如果学生明白了三段材料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背景,则类似国家民族的命运与未来,就是一种大情怀。把握好这一点,就不会出现大的差错了。

  彭玉平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从现代史的角度重提“大情怀”的意义,呈现的作文格局比较宏大。这样的题目,如果泛泛而谈,就变成脱空之论了。从抗战中对这一份“大情怀”的艰难坚守,到在当今的国际大环境中重新呼唤这一份大情怀,这涉及守护国家尊严和民族未来的热情、使命和责任。简单解释语境,尤其是把老舍、艾青与穆旦三段文字连缀起来,形成了一种对“大情怀”的认知,是做好这篇文章的基础,然后才是融通古今和中外的问题。

  在彭玉平看来,“两耳不闻窗外事”已经注定很难写好类似的题目了。把历史的纵深感、深刻的现实感与个人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结合起来,把责任、使命与未来结合起来,或许是值得考生充分重视的问题。

  数学:

  压轴题很创新

  “试题出得很好!”下午的数学考试结束后,许多考生面带笑容地走出来。不少考生表示,此次数学试卷的基础题较为简单,像是选择题部分以及大题的前几题,题型较为常规,和平时模拟考试中常见的类型相似,这让数学基础中等及以下的考生能够较好地发挥,拿到一定的分数。

  然而,压轴题的难度还是让许多考生感到棘手。数列题和最后一道大题成了不少考生的“拦路虎”。有同学称:“数列题完全没做过这种类型,就算代数进去算也算不出来。”还有考生指出,最后一道大题形式新颖,结合了三角函数的导数等知识,考查了数学底层的逻辑思维,这对于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计算量方面,部分大题的计算量较大,尤其是前两道大题,虽然题型常规,但计算量较大,容易影响考生的心态。邹同学提到,“这次大题计算非常重要,如果计算不好,前两题都可能错,那就很影响心态了。”

  权威点评

  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到培养数学思维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评析指出,2025年高考数学命题突出基础性考查,全面检验学生的学科基础,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夯实学生知识根基,培育学生发展潜能。

  另一方面,创新试题设计,突出思维能力考查,引导中学教学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变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全国一卷第19题突破以往以幂指对函数为情境设置函数导数试题的模式,以三角函数设置情境,新颖独特;试题突出数学问题本质,考查创新思维,体现学科价值,突出探究性、创新性的要求。试卷还设置了现实生活情境的试题,考查考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一卷第6题设置了帆船比赛的情境,引入了视风风速、真风风速、船行风风速、风力等级等概念,考查向量的相关知识;第15题是关于某疾病与超声波检查结果关系的研究,应用列联表检验两个随机变量的关联性,体现统计知识和方法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全国一卷

  (广东考生使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二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北京卷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学校国学社拟邀请一名学者来校做题为“古人的修身观”的讲座,请你给社团公众号写一段关于讲座的宣传语,吸引更多同学来听。要求:语言得体,有吸引力。

  (2)教师节到来之际,班级准备开一次班会,为老师们颁奖,请你参与奖项设计。你最想设计一个什么奖,为什么?要求:写出该奖项的名称;言之成理,条理清晰。

  (3)请以“轻”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运动员在中长跑时会出现“极点”反应:呼吸艰难,四肢乏力。但通过调整节奏、激发斗志,越过极点后,身体会重获活力,奔跑会进入新阶段。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第二次呼吸”。其实,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

  请以“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在闪耀,如比赛记分牌、新年倒计时、车站电子时刻表、智能家电显示屏等。数字闪耀之时,可能是激动的时刻,可能是收获的见证,也可能是幸福的日常……

  请以“当数字闪耀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上海卷

  写作 (70分)

  有学者用“专”“转”“传”概括当下三类文章:“专”指专业文章;“转”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传”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甚至是传世文章。他提出,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而面对大量“转”文,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车轮的辐条一根一根,向心辏集,连接起居于中心的轮毂。辐集而轮运,劲直的辐条汇聚于轮毂,车轮支撑起载重的车辆,滚滚向前。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高考加油 A3“爱这土地”如何落笔
要走心书写“大情怀”
曾俊、刘晓星、林欣潼、谢泽楷、林霞虹、魏丽娜、徐依励2025-06-08 2 2025年06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