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华五色?让我们从一只鸡说起。在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中,有一只特别的锦鸡。它色彩斑斓,昂首挺胸,美艳不可方物。而它身上的靛青、朱红、金黄、雪白与墨黑,恰好拼出了中华五色的完整色谱。
根据史料研究,三千年前的《周礼》早有记载,先民正是从夏翟野鸡的羽毛中提炼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正色的“色值标准”。颜色虽是外在的“面子”,而中华五色,却是嵌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里子”。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五个方向,以及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如同古人认识天地万物的“色彩密码”。
五色,对应“五德”,正因为锦鸡五色俱集一身,在古代便有五德俱全的美好寓意。
从天地四方,到五行、五色、五德,这些古老的概念仿佛中国文化的齿轮,一直运转至今,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华夏本色。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
当代华彩
中国传统绘画里早有体现这五色,而这五色放在当代又是如何呈现?近期,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展出的“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此展的点题“转译”一词,恰恰符合了这次策展的目的,当代的艺术创作者、工作者,更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带给观众中式的审美。无论是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的作品金底红棉,还是广州美术馆馆长罗奇的作品高雅的黄灰……他们这些代表作品都是有长时间的沉淀和延续,证明中国当下的艺术家,一直有继承中国传统色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次展览有意寻找在当代语境下,对传统五色有着新思考、新观念、新面貌的艺术家。
在沉浸式展览场景里,以五色的寓意为序,让现代人理解五色的本源和发展,通过对传统的研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观看当下的艺术品,广州美术馆的珍贵馆藏古画,在策展人埋下的伏线下对比古今,展示了当下中国当代美术的华彩。
色彩采集
当传统色遇见现代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化新韵?在“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上,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携手东方传统色彩计划发布了《中华五色色卡(绘画版)》。以匠心复原的千年色谱为桥梁,开启传统色彩体系的当代转化之旅。
这一成果诞生于2024年,为了深化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研究,该计划聚集了国内有关机构与学者智慧,搭建起传统色彩文化的深度研究平台。通过系统挖掘、科学整理与多元传播,项目致力于让东方色彩美学突破历史尘封,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此次发布的色卡,正是这一文化复兴进程中的结晶。
由传统色彩研究专家——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传统书画保护修复工作室主任何韵旺领衔,遵循传统技艺还原“中华五色”色彩样本。矿物色采用天然矿物为原料,通过研磨朱砂矿、蓝铜矿、雌黄、高岭土等矿石与土,以水飞澄汰等古法加工形成稳重深沉的天然华彩,再现“赤、黄、青、白、黑”五大正色的历史人文风貌。
色彩呈现
依托于“东方传统色彩计划”的技术支持单位——清华青岛艺科院色彩实验室、清华大学艺科中心色彩研究所,运用国际领先的超光谱分光测色设备,对复原的传统色样进行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检测。将自古以来具有象征意义的五色转化为RGB、CMYK、Lab等颜色标准的数据化色值。这一成果为传统色彩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推动传统色彩研究的主观经验判断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色卡通过严谨的分析与历史文献的深入考据,由“色值(RGB、CMYK、Lab)”组成五正色的数据表达,为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便利,为广大文化爱好者提供灵感来源与实用工具。
色之释
青色在五行中属木,代表春天、生机、活力。它常出现在礼制、宗教和民俗活动中。儒家文化赋予青色一种生机勃勃、向上的哲学意义。
矿物颜料青色主要来源于蓝铜矿,通过研磨制成粉末并与胶水调和后使用。石青质地坚硬,色泽饱满,且不易褪色,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要的冷色系颜料。
赤色在五行中属火,代表热烈和生命力。《周易》中“火曰丽”,将赤色与光明联系在一起,是吉祥和正义的象征。
矿物赤色主要来源于朱砂,这种矿物质经过粉碎后可制成鲜艳的红色颜料,饱和度高、色泽稳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热烈、庄严的氛围。
黄色在五行中属土,代表大地的广袤与安定。在传统农耕文化中,黄色还象征丰收和富足。
矿物黄色来源于雌黄。经粉碎和筛选,制成明亮的黄色颜料。故宫的琉璃瓦以及皇家祭祀器物都使用了大量的黄色装饰。
白色在五行中属金,在礼制文化中,白色也因其洁净的属性成为礼仪中庄重肃穆的象征。
矿物白色颜料主要为铅白,质地细腻,覆盖力强。因其纯净且易得,在陶瓷、建筑和服饰中均被广泛使用。
黑色在五行中属水,代表北方和冬季。在礼制文化中,黑色代表庄重和权威,常用于礼器和仪仗。
黑色主要来源于碳烟(松烟),早期用燃烧木材或动物骨骼产生的烟灰制成,后期逐渐演变为松烟墨和油烟墨。黑色被用于皇家礼器、宫殿屋顶及木雕装饰,如黑漆木器,体现尊贵与权威。黑色在中国画中占据核心地位,特别是在文人画中,它超越单纯的色彩意义,成为意境的表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