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深圳市政协“委员议事厅”在深圳中心书城南区大台阶举行。围绕“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这一主题,来自教育、科技、医疗界的多位政协委员,现场就当下多个话题深度互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畅
热点话题一 “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外出研学如何安全、有效?
委员建言:对家长建立“教育积分”制度
去年9月起,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每周半天计划”试点,探索“校内校外一体、全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试点阶段共有十几万名孩子参与,如何做到安全,有序,有效?
市政协委员、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张欣豪表示,家校社协同教育不是简单的“1+1+1”,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他建议,首先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在研学活动中的权责边界。例如,教育部门可联合文体部门,制定研学基地准入标准,建立“课程设计—安全保障—效果评估”全流程监管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发“家长、教师、学生”联动课程,邀请社区工作者、行业从业者担任实践导师,让专业力量弥补教学转化短板。
其次,要通过激励政策激发参与热情。比如对科研人员,将协同教育成果纳入人才评价加分项;对企业、公益组织,开放税收减免、荣誉表彰等绿色通道;对家长,建立“教育积分”制度,积分可兑换子女兴趣培养资源。通过正向激励,将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作为。另外,建议在育儿假、陪产假外,每学期设置两天“家长教育假”,让家长可以在工作日也能有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
“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资源的投入是破局关键。”他指出,未来可以将一些硬件投入,更多转化到这种软件投入当中。同时,搭建数字化协同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需求精准对接,让时间与精力在高效协作中产生倍增效应。
热点话题二 心理健康,如何早发现、早诊治?
委员建言:打造“医生+学校+社区”的健康联动机制
市政协委员、亚迪学校校长高青表示,实践中发现,学生多数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常常与原生家庭有关,在这些家庭中,孩子缺乏家庭情感的支撑。因此,学校老师单方面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有难度。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麻晓鹏指出,要多关注孩子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儿童身心健康领域仍存在联动不足,健康管理仍存在“身体”与“心理”割裂、“医院—学校—社区”联动不足的问题。该院心理行为门诊数据显示,近半数患儿初期的异常表现是由老师或家长共同发现的,家校沟通很重要。可以说,家校沟通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为孩子架起“心理安全网”。
对此,他建议关注青少年健康监测、心理健康,打造“医生+学校+社区”的健康联动机制。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能显著提升抗压能力与社会适应力。建议推广“家庭运动日”,鼓励亲子运动活动;搭建转诊绿色通道,建立“学校—社区—医院”快速转介机制,确保高危学生及时获得专业帮助。
新动向:每所学校将配备“家庭教育指导师”
首批“每周半天计划”试点,涵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实验室、公园等各类场馆在内的628个校外教育基地,以及569门校外课程。今年春季学期起,深圳继续推进“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学校数量由61所扩大至200所。
本次“委员议事厅”,深圳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在现场表示,目前深圳已构建了市、区、校三级家教社协同的联动体系,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坊、家庭教育大讲堂。接下来,深圳将加强市、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设。在已有市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基础上,推动区一级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一支由专家、教育名师、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确保全市每所学校配备有资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