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冠军!26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叶卡斯 通讯员林园轩)深夜的广州,城市渐渐沉睡,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心(以下简称“建设中心”)的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值班人员正通过绿化管养信息化平台关注着2.7万棵行道树的巡查信息数据。与此同时,项目负责人正穿梭在城区主干道,观察记录每一处绿化细节。
在这支“绿色美容师”队伍中,绿化养护部副部长庞艺斯是典型的代表。从大学园林专业毕业生到成为业务骨干,她与同事们一起,为羊城织就了一张会呼吸的生态网络。
“台风天里,我们就是‘逆行者’。”开展绿化养护,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绿化应急抢险工作很多时候就要和风雨抢时间。逢“龙舟水”、台风等极端天气,庞艺斯和同事们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一旦收到树木倒伏等排险信息,就要第一时间闻令而动。
今年3月27日那个夜晚,庞艺斯依然记忆犹新。当天22时,建设中心接到市应急指挥中心电话通知:市管道路上有一棵行道树根系凸起,随时可能倒伏。20分钟内,建设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赶赴现场处理。历经3小时连续奋战,此次险情宣告解除,而庞艺斯的工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绿化抢险,就是与时间赛跑,与风雨较量。”庞艺斯说,“自今年4月中旬进入汛期以来,我们已经处理倒伏树木11株,清理断枝20余处。”
要使绿化景观时刻保持“最佳状态”,离不开养护人员日复一日地实地“把脉问诊”。“这棵树的树枝长得比较低,已经很靠近路面了,可能对行人造成影响,需要及时修剪;这一棵树部分树枝长势不佳,可能要加强一下营养。”走在东风路上,庞艺斯眼睛很“尖”,没走几步就发现了普通路人不太留意的问题,记录在案以作跟进。
建设中心的日常养护范围包括东风路、阅江路、广州大道等17条市重要道路及二沙岛、沙面岛,长度105.7公里,面积163万平方米,行道树2.7万余棵。要在如此庞大的范围内做到绿化科学管养、险情提前处置,科技手段的运用必不可少。
近年来,建设中心开发集绿化管养、分析决策、园林智库、帐篷预约4个应用模块于一体的共享平台,通过“一张图、一个库”,以科技赋能绿化养护管理效率。“在一些靠近居民楼,或者看上去有倾倒风险的树木上,我们会安装防倾倒监测仪,一旦监测示警,就要及时处理。”庞艺斯说,在此基础上,他们有的放矢开展实地巡检,掌握最新动态。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今年举行,广州正通过绿化品质提升工作“扮靓”城市。目前园林绿化部门正在对白云机场、广州南站等15个重要城市交通出入口,华南快速、广州大道等210条赛事通道,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等7个重要片区,以及全运会场馆侧、酒店侧、城市侧全面提升绿化景观风貌。广州构建的420多座桥梁立体花廊,通过精准调控花期,将在11月全城绽放。
“我觉得这个城市里的每一名工作者,都是为‘十五运’绿化品质提升的接力赛选手。我们接过园林保障这一棒,就是通过各种民生绿化工程装扮好城市的绿化景观面貌,通过绿化养护品质提升保障场馆、通道周边的园林绿化效果,也通过倾听市民的需要、解决市民的诉求,把绿美广州的生态观念传递出去。”庞艺斯说,比赛有时段,但园林工作会一直持续,传递给市民的绿美生态观念会激发更多的“接力选手”加入,一起建设更美好的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