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文化周刊

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端午人物传说众多

屈原为何成为端午文化符号

孙珺

本文字数:2864

  端午粽飘香 资料图片

  屈原塑像    图:CFP

   天河区“深涌杯”龙舟赛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耀烨 摄

  端午节由来传说甚多,有专家学者提出的图腾说和夏至说,也有民间和古籍里记载的纪念人物说,比如众所周知的纪念屈原。其实,跟端午有关的人物传说不只有屈原,还有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为何端午节时民间会纪念这么多人呢?为何屈原最终“胜出”,成为端午节的全国性文化符号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珺

  端午节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很多。其中,端午节雏形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古人认为五月暑气渐盛,疾病易发。因此在五月初五举行仪式驱邪避疫。这显然和屈原没有关系。

  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提出,端午节源于古代吴越部落的龙图腾祭祀活动。五月初五这天,部落举行盛大的图腾祭,以龙舟竞渡模拟龙形,投粽子入水献祭蛟龙,祈求风调雨顺。他认为,这在时间上早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端午最初是包括今江苏苏南地区在内的长江下游的风俗。东汉后,端午作为节日才渐渐传播到了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端午节习俗实为夏至节活动的延续。古人在夏至日举行禳灾仪式,如采药、斗百草、吃凉粽等,因夏至与端午时间接近,后逐渐合并。

  也就是说,在屈原投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是华夏先民的重要节日了。

  他们都曾是端午人物

  东汉蔡邕在《琴操》中首次将介子推与五月初五关联: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股啖君;重耳复国后却未封赏他。介子推作《龙蛇之歌》明志,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烧山逼其出仕,反致介子推抱树焚死。为表悔恨,晋文公下令每年五月五日禁火寒食。粽子因可冷食且耐存,成为寒食节核心祭品。此说形成于东汉(约公元2世纪),比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所载屈原投江说早300余年。

  在江浙一带,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传说流传很广。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因忠言直谏被赐死,在五月初五被投入江中。后世尊其为“涛神”,在端午日划龙舟、投粽子以平息怒潮。宋代文献记载吴地“竞渡迎伍君”。

  在绍兴一带特别流行的是孝女曹娥的传说。曹娥是东汉时期的少女,父亲溺江后她沿江哭寻17天,最后在五月初五投江,五天后抱着父亲的尸身浮出水面,被奉为孝女典范,绍兴一带建曹娥庙、改地名(曹娥江)纪念。

  这些人物传说都是古籍上有相关记载的,都是和端午相关的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渐渐地,介子推首先退出了端午“竞争”。因为关于他的这一传说,开始固定地附会到寒食节习俗上去,加上“火烧山”与其他跟水相关的端午习俗不符,介子推退出。伍子胥和曹娥的故事,则只在某一个地区流传,并没有扩大到全国。

  屈原跨越时代成为凝聚集体情感的文化符号

  《史记》中记载屈原行吟于沅湘泽畔,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于是“怀石自投汨罗江以死”。当地人为了纪念屈原,往水里投粽子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也有写,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

  屈原为何在众多民间传说中“独占鳌头”成为全国性的文化符号呢?

  从地理上来说,屈原故事发源于楚地,而楚文化在汉代后逐渐融入中原文化体系。楚地习俗又通过水路传播至长江中下游,使屈原传说影响力扩散至全国。

  从历史上来说,相比伍子胥、曹娥等传说,屈原的“以身殉国”体现的是对国家的忠诚与理想追求。这种家国情怀在分裂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定型关键期)尤为珍贵,成为当时士族阶层与民众共同推崇的精神标杆。汉末至魏晋时期,文人们通过诗赋、典籍注释将屈原符号与端午节绑定,赋予民俗活动,使其从地方性祭祀升华为全国性文化仪式。

  屈原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屈原代表了永不言弃的“求索精神”。《天问》中屈原提出170多个问题,发问宇宙洪荒、历史兴衰,彰显“不疑何卜”的探索勇气。从屈原身上我们看到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真理的追寻,正是文明前行的动力。后世王充《论衡》、柳宗元《天对》等哲学著作皆受其启蒙。李白诗作的瑰丽更是直承屈原遨游天界的想象。

  屈原实践了九死不悔的家国情怀。即便被流放,依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紧紧相连。这也成为中国人骨子里最深沉的底色。

  屈原用《离骚》滋养了千年文脉。屈原的诗人身份和《离骚》《九歌》等文学遗产,使其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偶像。后世著名文人中,苏轼“渺渺兮予怀”化用《湘夫人》空灵之境;辛弃疾“纫秋兰以为佩”承袭君子佩香意象;曹雪芹借《芙蓉女儿诔》致敬“骚魂”,林黛玉“泪眼观花”即屈原“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千年回响。

  屈原用品格铸就了士人风骨。如果说屈原的文学高度是汉语文学抒情传统的源头活水,那么,屈原的人格硬度就是士人风骨的千年标尺,滋养了一代代文人品格,既能化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也能凝作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孤勇。

  屈原以个体生命熔铸的家国情怀,跨越时代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而成为端午节的全国性文化符号。而端午节,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州端午

  独特的“龙船景”文化

  广州端午节最大的看点是赛龙舟。以水为脉,以龙为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州形成了独特的“龙船景”文化。《增城县志》记载,广州自宋朝以来就有赛龙舟的习俗:“入五月则滨江村乡多备龙舟以端午前后数日竞渡……好事者悬锦标酒食以赏胜者,旌旗招展,甚是可观。”

  广州有很多与龙舟相关的习俗,如“起龙”仪式,民谚有“四月八,龙船透底挖”的说法。在四月初八,村民们会举行仪式将去年沉入河涌底的龙船挖出来,洗净风干。

  “采青”仪式是扒龙船的重要一环,经过“采青”仪式的龙船才真正有了精神。在龙船文化中,“趁景”与“斗标”是两种主要形式。“趁景”是各村龙船互相拜访联络感情,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而“斗标”则是比赛夺标。广州还有“洗龙舟水”“食龙船饭”的习俗。广州人相信在端午节前后带孩子到江边“洗龙舟水”,可以祈福孩子身体健康。“食龙船饭”可以使人精神振奋,交一年好运。

  今年端午节,广州推出“来广州·看龙舟”主题文旅活动650多场。2025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定于6月1日举行,将吸引116支队伍在珠江竞渡。

  千舸争流破浪前行,从古老传说到国际赛事,广州的端午节在桨声鼓点中生生不息,这场水上的“速度与激情”正书写着老城市新活力。如《龙舟颂》里所唱的那样,招景应景乡情永在,千秋万代奔赴山海。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文化周刊 A8屈原为何成为端午文化符号 孙珺2025-05-31 2 2025年05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