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文娱·闲情

街头粽香

邓剑

本文字数:1191

  英利古镇不大,两条街道加起来才二百多米长,斜交叉着,样子像犁头,人们管它叫犁头叉街。交叉口处空地上有一户姓黄的人家开了个粽档,记得自懂事起,它就一直在那里。

  粽档的帐篷原本是白色的,可古镇的地是红土,风吹日晒久了,帐篷慢慢被尘土染成浅红色。上面缀着几个补丁,有些破旧,却能遮阳挡雨。篷下有一张齐膝高的长桌,旁边摆着几张木凳,凳面被岁月磨得发亮,供人坐着吃粽子。

  黄叔和黄婶常年守着档口,身边的炉子上放着两个大铝锅,里面煮着半锅粽子,水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掀开锅盖,粽叶的清香混着糯米馅料的醇香飘出来,顺着街道散开,路过的人禁不住会停下脚步看上几眼。黄婶话不多,总是坐在一张小竹椅上包粽子。粽叶在她灵巧的手里被折成漏斗状,然后舀一小勺米,夹上馅料,再覆上一层米,三两下便裹成三角状,最后用麻线仔细捆好。黄叔负责煮粽子、卖粽子。炉中柴火的烟熏混着掀开锅盖时冒出的蒸汽,呛得他眼泪直流,他却笑着用围裙角擦一擦,又手脚麻利地忙碌起来。

  每当顾客付了钱,黄叔便拿起粽子,动作娴熟地解开麻线,小心翼翼地剥开粽叶,将裸粽放到碟子上递给客人。然后把褶皱的粽叶展平,轻轻放进已经摞得整整齐齐的粽叶沓里。这粽叶和麻线洗净晾干,便可重复利用多次。

  黄家粽档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包着肉和冬菇的馅粽,另一种是灰水粽。每到上学的日子,路过摊前,总能看到赶集的人,或是大人带着上学的小孩,或站或坐,品尝粽子。有馅的粽子,一口咬下去,肉香、菇香与米香在舌尖绽放。灰水粽切开后呈现金黄色,蘸上白糖,入口软糯清甜,让人回味无穷。那时我兜里没钱,只能眼巴巴地站在一旁,口水在嘴里打转,然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一年能吃上几回,便是最奢侈的消费。一般都是家里来不及备早饭时,父亲才带我到粽档,买一只让我吃,他却在一旁看着。当我用筷子夹一块递到他嘴边时,他轻轻咬上一小口,然后推回我口中:“别在课堂里饿着。”

  后来我外出读书、工作,很少有机会吃上犁头叉街的粽子。有时即使回到古镇,也不好意思坐在摊位上吃,因为熟人多,吃一两只粽子就得和不少人打招呼,有时还有人偷偷帮我买单,实在难为情。

  随着常住人口增多,镇新区建起了一个大型市场。听说黄家粽档也随之搬迁,有了固定铺位。一天,我特意去了趟市场,远远便望见“黄家粽子铺”的招牌,觉得既陌生又熟悉。如今的档口不再是简陋的帐篷,而是敞亮的店面,货架上除了多个品种粽子外,还陈列着叶搭饼、印子饼等古镇传统点心,琳琅满目。

  店主是黄叔黄婶的孙子小黄,见我来了,笑着跟我打招呼。我问起生意,他脸上满是自豪:“我家的粽子不仅在铺里现卖,还挂在网店上卖,好多在外地的老乡钟情我家粽子,想吃了就下单,每天能发二三十单呢。逢上节日,即便全家上阵都忙不过来。爷爷奶奶一直盼着把粽香传到更远的地方,现在也算圆梦了!”

  离开时,我买了盒印着老犁头叉街照片的粽子,把这份乡情带进城,让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尝尝家乡的粽香。

  (邓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文娱·闲情 A10街头粽香 邓剑2025-05-29 2 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