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簪花仕女图》的活态重现到中医AI“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从馆藏文物的创意衍生到蜡染的时尚再造,第21届文博会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显神通,各类文创产品创意十足,让观众在逛展的同时情不自禁开启“买买买”模式。展会上,非遗技艺和馆藏文物通过文创产品、互动体验、文旅融合等方式焕发新生,与数字浪潮、前沿设计、年轻消费力碰撞出新的火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钰舜、轩慧
百余名非遗传承人亮“绝活”
本届文博会,一大批“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工艺大师莅临,并现场传授非遗工艺制作。在四川展馆的非遗互动区,夹江年画展区成了亲子体验热点。传承人张荣强握着孩子们的手悬腕挥刷示范“刷”“擦”,1000份体验物料被抢领一空。“我画的门神要贴在家门口!”小朋友举着作品欢呼。除了亲子体验,该展位还展示了多种年画周边,手机壳、帆布包等日用品的创新设计,让古老年画“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蜡染,与大家平时见到的扎染制作工艺完全不同。”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珙县苗族蜡染展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熊宗会以刀为笔、以蜡为媒、以靛为墨、以布为纸,给逛展观众演示苗族蜡染制作流程。熊宗会介绍,珙县苗族蜡染色泽以蓝白为主,过去主要用于制作苗家姑娘的百褶裙,如今已应用到发卡、随身镜、胸针等生活用品中。
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核舟记》,相信很多人都在学生时代学习过。文中的“核舟”正是核雕(榄雕)的一种,这一千年技艺在文博会上又引来了热切的目光。橄榄壳或是其他坚果壳,可以在妙手雕刻后变成手串、摆件、挂饰、好运福牌……把壳“玩”出花样的曾昭鸿,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他带来的作品叫《兰语清风》,巧妙运用传统圆雕、镂空雕技法与独特镶嵌工艺,精细雕琢玉兰花含苞待放、盛放及悠然自得的优雅形态,栩栩如生,尽显自然之韵。
科技让文化释放新活力
戴上AR眼镜,饱览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置身VR空间,漫游北京中轴线;面朝体感设备,跟着虚拟人学打太极拳……在第21届文博会现场,传统文化与“数智”技术碰撞融合,成为现场观众关注的焦点。
走进山东展区,长达8.5米的数字大屏通过前沿动态活化技术,将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六位唐代贵族女子的服饰纹理、妆容细节及场景环境进行三维重构,画面中霓裳轻曳,簪花微颤,丰腴雍容的唐代美人从绢帛中款步而来——执牡丹纨扇的慵懒回眸、俯身轻嗅花香的动人瞬间,连衣袂上的唐草纹样亦随风轻舞,让这幅千年艺术瑰宝实现“重生”。
参展观众还在现场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创新。记者看到,中医AI健康状态辨识魔镜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内核,通过AI图像识别、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快速实现体质辨识,并结合中医养生机理,为不同体质定制专属养生方案。
“数字国宝文物”也在观众眼前“活”了起来。18件河北“国宝级”文物通过“裸眼3D+沉浸式光影”的技术介质,在文博会上一展风姿。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中山王厝夔龙饰铜方壶等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以可听可看可感的数字化展示形式,让文物开口说话。
文创成为了解非遗的新视角
本届文博会上,“盖章式逛展”也成为一大热潮。当古老的文物幻化成活灵活现的印章,青铜器上威严的纹饰、古建筑上细腻的纹路,都以鲜红或黛青、或五彩缤纷的姿态跃然纸上……5月25日,记者一走进9号馆,就见到不少观众手拿文博集章本,挨个寻找集章处打卡。记者发现,本届文博会上各展位的印章涵盖的内容既有非遗特色,也有城市风采,文博会官方更是亲自“下场”,激发观众集章的热情。三年级学生小何高兴地对记者说:“短短半小时我已经收集了10多个展位的文化印章。文博会的印章很好看,能收集到这么多我很有成就感!”
而在10号馆的文创中国展区,上万种热门文创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其中,不少产品创意巧妙、制作精美,让馆藏的文物“活”了起来,吸引不少年轻人购买。“文创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元素,将文化生活化,观众可以通过购买文创产品的形式将馆藏文物带回家。”该馆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在逛展中发现,文创俨然已经成为了认识传统文化的新视角。众多文创产品巧妙地运用国风元素与历史对话、与实用结合,将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潮”了起来。以四川展馆内的200余件三星堆元素文创产品为例,青铜毛绒玩偶憨态可掬,考古盲盒引发年轻人探索热情。深圳市民郭昕和家人拎着购买的大包小包文创产品,告诉记者:“文博会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许多文创产品不仅设计独特、精致实用,而且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每一件产品都仿佛在讲述着一段历史或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