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强调,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我们要深刻领悟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与青年发展的互构逻辑
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之间存在深层次的互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认知、能力、认同三个维度。
在认知维度上,志愿服务重塑青年的价值坐标系,重构青年的认知习惯。如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青年,通过亲历城乡差距,其社会认知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体验,从而建立起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能力维度上,志愿服务构建青年的实践能力体系,“做中学”的理念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充分验证。大型赛会中的青年志愿者不仅锻炼了应急处理能力,更培养了系统思维和跨学科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培养路径具有鲜明的“具身认知”特征,是课堂教育难以替代的。
在认同维度上,志愿服务促成青年的身份建构。根据学者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年期是建立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通过志愿服务,青年在利他与利己的辩证统一中,完成从“自我”到社会之“自我”的身份转换。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定位
当今,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呈现三个重要转向。在治理主体上,实现从补充性力量到协同性主体的转向。传统观念将志愿服务视为政务服务的补充,而现代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譬如,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即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志愿服务组织已成为重要的协同纽带。
在服务内容上,呈现从单一救济到系统干预的转向。当代志愿服务已突破传统的扶弱济困范畴,向着教育公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系统性拓展。西部支教项目、“河流守望者”环保行动等,都体现了志愿服务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中的系统性价值。
在作用机制上,完成从情感驱动到制度保障的转向。从《志愿服务条例》到《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逐步建立起注册管理、培训认证、激励保障等制度体系。这一制度转型,使志愿服务从道德自觉上升为制度安排,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其重点是绘就价值引领、制度创新、平台升级、文化培育的生态图景。在价值层面,要深化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将志愿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引导青年把志愿服务作为公民责任去履行。在制度层面,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实现服务时长跨区域、跨时段兑换,推动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维评价系统。在平台层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完善需求精准对接、资源优化配置、远程咨询拓展、在线辅导等新型服务场景,提升服务可及性。在文化层面,塑造新时代志愿文化体系,通过融媒体传播讲好志愿者故事,打造具有青年特色的志愿文化IP,培育高校志愿服务社团文化,形成“传帮带”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未来,志愿服务的发展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共识与更坚实的制度支撑。从青年个体的价值重塑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志愿服务已不仅是爱的传递,更是一种生动的文明实践。让我们以志愿服务为人生注脚,在个人与社会的同频共振中,共同绘就一幅兼具人文温度与发展厚度的现代化图景,让每一个志愿者的微光共同汇聚成照亮社会发展的星河。
(作者系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