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必须统筹”的规律性认识,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广东需深刻把握这些规律,以五个“必须统筹”开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打好政策“组合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
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道世界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用好“两只手”,既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一方面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另一方面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及时补位。
让市场更有效。一方面,广东应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要进一步落实《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清理和规范各类不合理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要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应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企业办事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让政府更有为。一方面,政府要矫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广东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完善信用监管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政府效能。加强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通过政策工具箱和制度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国民经济循环的两大核心要素,二者的平衡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供给和需求之间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必须构建供给与需求双向协同发力的新型调控体系,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从供给侧发力。广东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消费新需求,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实现良性循环、协同发展。应加快推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新增若干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通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从需求侧发力。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一是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从传统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绿色低碳消费等多方面创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挖掘并释放消费潜力。支持广州、深圳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周边城市消费。挖掘首发经济、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文化IP、新消费品牌、直播电商等新增长点。二是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惠民富民,同时多渠道增加群众要素收入,提升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基本同步增长,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培育新动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新旧动能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在培育新动能方面,广东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以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产品为切入点,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产业发展方向。还要大力推进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攻关,打造创新策源地。
在更新旧动能方面,广东应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石化钢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智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
增量与存量是经济学中一对相伴相生的重要概念。增量决定存量的积累速度,存量则塑造增量的发展潜力。健康的经济发展需要平衡二者关系:既要通过增量推动存量积累,又要通过优化存量结构为未来增量创造可持续的基础。在当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增量优化与存量盘活的关系,已成为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韧性提升的核心命题。
做优增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广东要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尽快成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优势产品出口,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巩固拓展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展会成果,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空间。
盘活存量,提高现有资产的利用效率。一是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通过用好低效用地开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政策,盘活存量资源,腾挪建设空间。二是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盘活农村和县域经济存量。通过产业有序转移和区域协作,将珠三角的部分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达到存量资源的高效利用。
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遵循质量互变的辩证规律,是“质变”与“量变”相统一的过程。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基础,而质的提升又会带动新的量的增长。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持质的有效提升。广东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既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责任担当。
提升发展质量。一方面,广东要巩固和优化产业优势,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要推动产业升级,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更多一流企业和领先技术,进一步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颠覆性技术在新领域、新赛道的应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做大经济总量。一方面,广东要扩大内需与拉动外需协同融合。要促消费扩投资并举,全方位扩大内需,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力。同时稳定外贸外资,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产业转移和共建产业园区,推动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协同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带动区域经济总量提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胡霞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张伊乐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22GZYB11)的阶段性成果】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