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文化周刊

柔弱的刚强

岩石

本文字数:2732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耀烨 摄)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 摄)

  柔弱与刚强,本是一对反义词,用柔弱形容刚强似乎逻辑不通,但是用柔弱的刚强来描述我的父亲却十分妥帖。

  熟悉父亲的人都知道,他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脾气温和,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多是谦让、迁就别人。作为儿子,他唯父母之命是从,我们子女从未见过他与爷爷奶奶顶过嘴,60多岁的时候还心悦诚服地接受爷爷的训示;作为父亲,他从未打过骂过孩子,实在生气的时候,也只是皱着眉头数落几句;作为丈夫,家政大事他从不一人独断,母亲不同意的事一般都不会坚持;作为邻居,他与谁都处得来,打记事儿起未见他与人冲突过。

  正是基于这种种表现,不少乡邻或同事认为父亲不仅老实,甚至有点柔弱,家族的长辈们用鲁西地方的土话说他“奴气”,即遇事多以退让息事宁人。然而,我认为他们看到的只是父亲的一种表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依我对父亲一生的了解,他内心是相当刚强的,他用“柔弱”凝成了一生的刚强。

  1

  父亲20世纪20年代出生在鲁西古镇——阳谷县张秋镇的董营村,一个彻底破落的乡绅家庭,用阿Q的话说“祖上曾阔过”。直到今天,远近乡邻中的长者,都知道董营村曾有个知名的家族,宅院号称“王家楼”,而且分前楼、后楼,人丁兴旺,声名远播,风光一时无两。这个家族世代耕读传家,悬壶济世,乐善好施,穷人来求医看病付不起钱,柜台“积善堂”大印一盖,费用全免。也正因祖上有此善举,王家楼里的人不管走到附近哪里,乡邻们都敬重三分。但到我父亲这一代,王家已穷得掉底了,前楼、后楼只剩下几块大石头和供上马下马用的石马台子,薄地几亩广种薄收,全家人难以糊口,父亲兄妹五人多以青菜稀汤充饥,常被饿得哇哇大哭,整天闹着要吃干粮,时间久了兄弟四人各落了一个外号,叫大窝窝、二窝窝、三窝窝、四窝窝。

  到了父亲十三四岁的时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万般无奈之下,爷爷带上父亲投奔远在山西长治的亲戚,也就是父亲的舅舅家。据老人们说,我这个舅爷爷当时在山西长治开煤矿,家里有汽车队,家境颇为了得。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满怀期望的投亲之旅不仅没改变一家人的生存困境,反倒成了父亲人生苦旅的开始。

  时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军正加大对河北、山西一带的轰炸,在半路上躲避轰炸的时候,父子俩走散了。后来,爷爷可能误把“长沙”当“长治”,莫名其妙地流落到长沙,父亲一人辗转流浪到了长治。对这段苦难的遭遇,爷爷、父亲在世的时候很少提及,偶尔讲起来也是只言片语,从未有过完整的叙述,只是记得父亲说,到长治后日子辛酸得很,大冬天没鞋子穿,常穿舅父的旧鞋子,由于太大不合脚,只能用绳子绑在脚上凑合。舅妈对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外甥很陌生,嫌弃多于关怀。寄人篱下的日子里,父亲小小年纪备尝了亲情冷暖。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日军轰炸的加剧,长治随后也失陷了,逃亡中父亲与其舅父一家又走散了。

  在举目无亲的黄土高原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无分文,衣食无着,住无定所,病无所医,却坚强地与孤独、饥饿、寒冷、病痛乃至死亡抗争着,挣扎着活下去,这期间经历了多少磨难,遭受了多少痛苦,真是一言难尽!

  对当时流浪生活之艰辛,父亲是刻骨铭心的,他曾对我们回忆说,有时一连几天讨不到东西吃,冬天冷的时候,为了避寒取暖,晚上或是钻进人家的柴禾垛御寒,或是到集市上找个白天烧了一天火的锅台,蜷缩在里面靠余热过夜。我常常想,别说在那个战乱、贫穷的年代,就是今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如果没有刚强的个性、坚韧的意志、超强的求生能力,在西北高原上靠流浪生存下来也很不容易啊!

  2

  当流浪到陕西咸阳北杜村时,他有幸被村上开杂货铺的陶姓人家收留,因父亲断断续续在老家上过三四年私塾,能帮他家记记账。大概又过了两年,陶家又将父亲介绍给另一家雇主打小工。生活安顿下来之后,父亲就想着如何回山东老家,恰巧雇主家弟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为了把自家弟弟顶替回来,雇主就骗父亲说部队向山东开拔,父亲以为跟着部队能回家,稀里糊涂地当了兵。尽管后来他在湖北一带参加了多次对日军作战,但这段历史像一块大石头一直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后来,几经辗转,父亲回到家乡,家里人喜出望外,本以为他早不在人世。在政府和当地干部的关怀下,他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并多次受到表彰,其中一次得到县长亲自颁发的奖状。父亲之前的经历后来虽经个人说明和组织外出调查没什么严重问题,但当时子女升学受到了一些影响。那时候,我经常听到母亲在深夜长吁短叹,但此时的父亲内心却坚强无比,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父亲一次次找组织反映,最终打通了我们可以上高中的通道。

  在对待我姐姐上学这件事上,父亲更是表现出他内心的倔强,当时没有几个农村家庭让女儿上高中,多是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然后白天黑夜地编苇席卖点钱或是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挣点工分,帮助父母养家,能去镇上读高中的女孩子寥寥无几。邻居们看到父亲固执地让姐姐到镇上读高中,都不理解,不无讽刺地说:“人家还要上大学哩!”言下之意就是无自知之明,做白日梦吧。可老天不负有心人,恢复高考后,人人都有了升学的机会,除了哥哥接了父亲的班当了一名工人外,我们兄妹几个分别考上了中专、大学、研究生,现在的第三代又读了硕士、博士。现在想起,如果父亲心灰意冷,没有坚强的内心,哪里会有我们兄妹和后代孩子们的今天。

  3

  父亲的刚强还表现在他在公理道义面前不畏强横。虽然他常常以退让息事宁人,但绝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任人拿捏。记得当时我们村里有个人,家楣荣耀,身手矫健,走路时两手插在裤兜里,威风得很,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村里大人小孩都怕他,不敢在他面前说半个不字。有一次,我家领养的大哥说话做事不当触怒了他,结果被打了一顿。如果换作别人家遇到这事,也就忍气吞声、低低头过去了,可父亲问明了原委后,径直找到他家讲道理,讨公道,质问他为什么动手打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那人在道义面前未敢对父亲动粗,这件事出乎很多村里人的意料,没想到他这个平时老实得过火甚至有点“奴气”的人竟敢向人人惧怕三分的强人叫板,这也是我平生听到的有关父亲最硬气的一件事。

  总结父亲的一生,老实本分是他的本性,息事宁人是他的涵养,柔弱是他的表象,刚强是他的本质,他用柔弱铸成了刚强,他的刚强蕴含在柔弱中。

  父亲离开我们已20多年了,但我总感觉到他一直站在我的身边,梦里几度与他相逢相拥,想起他经受的苦和对我们的爱,常常泪不能已……

  谨以此文怀念我深爱的父亲。

  (岩石)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文化周刊 A8柔弱的刚强 岩石2025-04-12 2 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