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评论

谁给了“靠窗吃窗”可乘之机?

杨博

本文字数:833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西南某地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里,公证窗口张贴的付款二维码竟是个人账户,而非财政公共账户。

  原来,该地公证处没有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公共账户,而是一直通过原八级职员李某某的个人账户收费,后续再以市司法局的名义存入国库。李某某的这门“生意”,一干就是六年光景。8500多件公证业务,被贪污截留85万余元,收受好处费23万余元。触目惊心的案情不由得让人慨叹,窗口之腐,竟然恶劣到这个地步。

  震惊之余,追问有二。一则,六年之腐,为何全过程监管均告失守?通常来说,贪腐者总是要用一些道具、方法来遮掩行迹的。比如,腐败分子隐藏在幕后,用市场化、民事化手段间接敛财,这叫“隐身衣”。然而,偌大的公证处以一位职员的个人账户作为收费账户,李某某甚至没穿什么“隐身衣”,就当着众人的面玩起移花接木的“障眼法”,真可谓明火执仗、肆无忌惮。在相关责任人员受到追责问责的同时,有必要反思,如何加强对公证法实施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让“蝇贪蚁腐”无处遁形。

  二则,服务窗口成了个别人敛财的宝地,这让人不由得要问:这样的窗口服务,体验感能好吗?事发地有关负责人坦言,目前,个别窗口存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群众办事遭遇“冷硬横推”“吃拿卡要”。一百次窗口服务换来的认可,可能不敌一次撞“门”带来的伤害,这个“为民服务账本”很容易算清楚。要通过“一案一整改”,统筹办案、整改、治理一体推进,推动窗口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暖心贴心。

  古人言,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滋生腐败的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因就是内控制度不健全、自我监督教育缺位。“靠窗吃窗”的案例警示我们:哪里办事群众多,哪里资源抢手,哪里就有可能有蛀虫。尤其在窗口单位,更要把反腐的“笼子”扎细、扎密、扎牢,从财务管理、日常监督、业务考核等方面全面梳理、查漏补缺,把“净窗”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此外,尤须强化外部监管、行业监管。譬如,开展公证业务全流程监管试点,建好用好“网上中介超市”,让公证服务更阳光便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8谁给了“靠窗吃窗”可乘之机? 杨博2025-04-09 2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