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高敏华、黄健源)2025年3月22日上午11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廖洪标在佛山逝世,享年91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发文称:“廖洪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陶瓷艺术大师,从艺七十余载,他不仅技艺精湛,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廖洪标大师一生致力于陶塑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为中国工艺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重大损失。”
廖洪标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一个陶艺世家。父亲廖作民和堂伯父廖坚均为当地知名的陶艺艺人。廖洪标自幼与陶泥结下了不解之缘。4岁时,他开始用陶泥捏出小鸡小鸭等小玩意。15岁时,他正式跟随父亲学习传统陶艺技法,凭借过人的悟性和勤奋,技艺进步神速。1958年,他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并拜入陶艺大师刘传门下,为他日后的艺术探索奠定了扎实的技艺基础。
早年的廖洪标以临摹名家作品著称,他深入钻研潘玉书、刘传等前辈大师的艺术手法,创作的《搏浪击秦王》等作品几可乱真。然而,廖洪标并不满足现状,他深知若无独特风格,作品便只是对他人作品的重复。于是,他开始求新求变,融合石湾陶塑的“形神兼备”与西洋雕塑的块面结构,开创出粗犷浑厚、豪放写意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画龙点睛》以飘逸衣纹与动态瞬间捕捉历史人物的鲜活;《达摩》则通过遒劲线条凸显修行者的刚毅,赋予泥胎以筋骨与魂魄。
“廖洪标大师是石湾陶塑一个很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艺术家,他传承了潘玉书、刘传、区乾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传统技艺,又在人物造型、神韵上创新技法,启发了如后来的刘藕生、潘柏林、封伟民等一批大师。”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著名石湾窑研究学者、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邹华表示,廖洪标大师的作品不是一般的石湾公仔,而是源于中国雕塑艺术传统追求,也是石湾陶瓷雕塑的灵魂——传神。例如他的作品《五虎将》,塑造得非常灵动,将古代武将的威武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廖洪标创作注重“以泥塑魂”,每件作品都需长期研读、推敲人物背景,直至形象“呼之欲出”才动手制作。他的代表作涵盖历史人物、民间题材,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等机构收藏。
廖洪标谙熟陶瓷生产中有关泥、釉、火的技术,有时亲自调配胎土和釉料的配方,力求最佳艺术效果。其作品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喜爱,多次被选送到各地展览,发表于各种报刊和书籍,有近40件作品取得了各种奖项,包括国家级金奖、银杯奖和一、二、三等奖。
“廖洪标大师最突出的一点是,他是一位有追求的学者型陶艺家,每一件作品都研究透彻都有据可查,创作非常严谨。如古代人物作品,廖大师会去研究这个人物的历史记载、古代的陶瓷技术,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点塑造;现代的人物作品,例如以海岛民兵为主题,廖大师会亲自上海岛跟他们一起同吃同住,观察他们的生活,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邹华回忆廖大师生平时感慨地说。
晚年的廖洪标投身教育,积极培养青年陶艺家。他提出“泥土有灵,创作需敬畏”,强调创作是“心与历史的对话”。他希望将自己对艺术和历史的感悟传递下去,让新一代陶艺人继续这团火种。他曾说:“烧制100次才能让泥巴记住呼吸。”这种对精致细致的追求,使得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情感与阅历,也让他的艺术理念和匠心精神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