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叶卡斯、黄庆 通讯员陈碧强、郭志萍、屈凤秋、周浪)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当天,广州市气象局联合广州市气象学会围绕“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主题,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唤起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和重视,携起手来早预警、早行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气温是监测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广州市气象局结合城市“办全运”中心工作,组织全市11个区青少年气象爱好者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实践活动——“数智气象护航全运,共绘羊城温度地图”。
学生们在气象专家指导下,通过校园气象站实地采集气象数据,并与全运会赛事场馆自动站数据共享,利用插值法将分散的站点气温数据转化为连续的气温等值线图,亲身感受气象科学最初的里程碑。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了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通过气象等温线图,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广州市气象台专家表示,“不同体育赛事对适宜温度的需求不同,因此我们坚持‘一馆一策’,因地制宜调整气象服务策略。”
当日,广东省气象局举办台站开放日纪念活动,1000余名社会公众来到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参加丰富有趣的科普游园活动。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台风有多少个等级吗?”
“6个!”现场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这是广东省气象台精心准备的“风云解码”气象科普小剧场,日常工作时严谨认真的天气预报员变成风趣幽默的科学老师,带领孩子们畅游气象科学知识的殿堂。同时,还有小剧场科普讲解数值预报、广东气候等气象科学知识。气象人的工作场所变身科普小课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深入浅出地普及气象知识。气候专家、首席预报员、数值天气预报专家纷纷来到活动现场,与社会公众面对面答疑解惑。
在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天鹿湖站区,100个家庭400余名公众来到现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探索航天气象的奥秘。大家游览气象卫星接收天线群,揭开“大锅”和“圆球”的秘密;观看科普视频,参观风云卫星博物馆及互动馆,近距离感受我国航天气象高科技。活动当天,广东各级气象部门均向社会公众开放。
广州气象行动
过去5年间,广州率先探索建成超高时空分辨率X波段相控阵雷达网,灾害性天气监测分辨率从250米提升至30米,建成3个大城市垂直观测基地,气象观测向三维尺度延伸。
广州积极实践“131631”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机制,即提前1周预报趋势、3天风险提醒、1天精准预警、6小时应急响应、3小时滚动更新、1小时实况通报,通过提供时效逐步缩短、空间不断精准、内容更具针对性的无缝隙预报和精细化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