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消委会通报2024年度广东消费维权典型案例,提醒消费者擦亮双眼,甄别优质商品与服务。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庆 通讯员粤消宣
美容院诱导高额消费 老人花掉亡父抚恤金
广州老年消费者田女士因想祛除脸部黑斑,在某美容院的诱导下,自2019年起瞒着家人购买了多项美容项目,5年间累计消费133万元,花光了全部存款,其中包含已故父亲的抚恤金58万元,但效果却不明显。无奈之下,田女士向广州市消委会求助。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且消费者无法有效举证,双方争议难以协调。鉴于举证困难,经深入沟通,双方同意集中对近一年内有明确转账记录的58万元消费金额进行现场调解。在消委会的主持下,经过长达8小时的三方现场调解,美容院最终同意退还消费者30万元。
点评:本案中,美容院夸大美容项目功效,并诱导老年消费者进行高额消费,涉嫌虚假宣传,侵害了老年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海产品称重藏玄机 “胶袋刺客”很伤人
刘先生在东莞市某市场餐饮店购买了价值3000多元的海产品,随即发现商家将海产品装入厚重塑料袋后称重,导致支付价款中约有300元为塑料袋的费用。刘先生与商家协商退费无果,便向东莞市消委会投诉。
消委会介入调解后,成功促使双方达成退款及赔偿协议。东莞市消委会将相关情况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后,市场监管部门随即启动电子计价秤计量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计量器具作弊和短斤缺两的行为,引导市场建立起一套“先称重再装袋”的措施,确保海鲜价格公开透明。
点评:商家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骗秤”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更涉嫌欺诈,消费者可举证主张惩罚性赔偿。
加油站售出千张油卡 收款后突然停业失联
韶关乐昌市某加油站以加油卡预售形式收款后突然停业失联,多位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向当地消委会求助。
当地消委会联合乐城街道综合执法队迅速介入调查,发现该加油站在近一个月内向937名消费者预售加油卡,累计收取金额高达78.74万元。
经消委会监督和协调,加油站最终同意退款,351名消费者成功拿到共计59.59万元款项。
点评:预付卡消费模式因其便利性在各类消费领域广受欢迎,但商家经营不善倒闭或卷款跑路事件时有发生,常引发群体性投诉,本案即为典型例证。
植发感染现抽搐昏厥 美容机构仍不想送医
陈先生在珠海市一家美容医疗机构接受了近10小时的植发手术后,根据机构指导服用了药物,不料随即出现恶心、脸色发青、身体抽搐乃至昏厥的不良反应。机构工作人员判断可能是低血糖症状,认为无须送往医院,陈先生家人将其紧急送往医院。医院诊断后确认陈先生受到了感染。陈先生出院后,向珠海市消委会投诉。在消委会的协调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由美容机构赔偿消费者各项损失,总计10万元。
点评:美容医疗机构的做法不仅缺乏专业的医疗应急处理能力,也未充分履行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关注与保护义务,暴露出其严重的失职与专业素养的缺失,应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汽车保养遭遇龙卷风 商家称天灾拒绝负责
陈女士将其车辆送到潮州市某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进行简单的常规保养,保养完成后去取车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因突发龙卷风,暂时无法取车。后来,陈女士发现车辆因极端天气严重受损,该公司擅自为车辆报险维修。陈女士要求更换新车,遭到该公司拒绝。多番协商无果后,陈女士向潮州市湘桥区消委会投诉。经消委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汽车销售公司负责将汽车维修完好,赔偿2.6万元,并承担车辆第二年的全额保险费用。
点评:消费者将车辆交付给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进行保养,双方实际上建立了保管合同关系。车辆受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但若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未尽到合理的保管义务,如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或未及时应对突发情况,导致车辆受损,仍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此外,在车辆受损后,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理应及时告知,并与消费者就损害赔偿进行协商,但其擅自私报保险维修,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剥夺了消费者对车辆维修方案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