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庆
“我爸这些年沉迷某电商平台购物,乱七八糟什么都买,买回来的很多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和山寨商品。”陈先生在微信校友群上吐槽,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校友纷纷应和:“我岳父已经堆了半屋子该平台买来的商品,还总要送给我吃这个、喝那个。”“刚刚才帮我爸清理手机垃圾,看到该平台上有20多样商品正在配送中,真是忍不住火冒三丈”……
近日,陈先生向广州日报记者报料,自己的父亲近年来沉迷电商购物,“我觉得他就是上瘾了,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陈先生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心理医生:网购能弥补一些情感缺失
老年人沉迷网上购物,真的是一种“瘾”吗?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管理专委会秘书长胡三红认为,对很多老年人来说,这种情况不算是心理疾病。他们喜欢网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老年人退休之后,他们的社会角色这个功能就消失了,比如说,他以前是个老师,有一种被需求的价值存在,这种自我价值在退休后缺失了。那么,他可能会通过网购重新拥有一种被需求的感觉。
其次,老年人的社交圈子小了,也没有很多跟外界接触的行为和方式,他们就会产生孤独感,加上孩子、孙子跟他们交流的时间也不多,他们就会更觉得孤独无助。这个时候网络上的一些销售方式特别能够提供情绪价值,比如直播博主会非常亲切地称呼“家人们”“亲人们”,会让他们觉得有一种被关怀的感觉,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孩子、孙子和他交流的功能,有一种社交的属性在里面,能够弥补老年人一些情感的缺失。
再次,很多老年人在他们年轻的那个年代,物质比较匮乏,工资比较低。那么,到了老年之后他们有不少的积蓄,加上这个时代又能够提供非常丰富的各种产品,可能出于一种贪便宜的心理,他们就会去多买一些东西,这跟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有关系的。
还有一种情况,毕竟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健康会成为问题,老年人会有一些身体上的不舒服、慢性疾病。于是,他们在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一些保健品后,就容易花很多钱去购买。
“这凸显了老年人需要关怀的处境。希望年轻人都能够多关爱、重视家中的老年人。”胡三红说。
律师:操作烦琐老人维权不易
如果老年人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可否找平台和商家赔款维权呢?
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律师表示,从法律角度看,老年人在遭遇此类问题时是可以依法进行维权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年人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途径的了解不足,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在维权过程中难以有效维护合法权益。一些商家也会利用这一点,采取拖延、推诿等手段,使老年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变得更加艰难。比如,平台虽设有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但商家常以“无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承担退货运费,或设置“退货需保留原包装”“上传多角度检测视频”等复杂流程,导致老人即使想退,也因为不舍得邮费、操作烦琐而被迫放弃。
对此,郑律师认为,子女或社区可协助老年人通过电商平台投诉或拨打12315、12345举报要求赔偿。平台应该简化维权路径,建立“老年人运费补贴”机制,比如可对60岁以上用户提供每月3—4次免运费退货额度,降低其维权成本;也可以开设“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提供一键投诉、电话指导等服务。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低价商品的抽检力度,严惩售假商家。同时,更应该加强风险教育,指导老年人识别生产日期、商标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