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刘艺明)账户被冻结、设备被查封、工资停发、400万元订单差点泡汤……佛山这家拥有6项国家专利的高新企业陷入危机。关键时刻,佛山法官联动行业协会“把脉开方”,仅用3天解冻账户,80多名工人工资得以发放,更让400万元订单“绝处逢生”。昨日,佛山中院公布了该起案件的详情。
企业突遇困境
事情要从去年年底说起。为升级厂房设备,模具公司向顺德某融资租赁公司租赁设备,并约定支付租金150万元。后因资金链紧张,其连续数期租金未能按时支付。无奈之下,租赁公司向顺德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导致模具公司公账被冻结,两套房产被查封。
当时,模具公司的工厂正全力赶制400万元的订单以回笼资金,生产线持续运转。“公账被查封,80多名员工工资无法发放。若订单无法完成,还需支付违约金。”模具公司的梁老板向法院求助,希望尽快解封。租赁公司则坚决反对:“对方已连续欠付租金数期,若解封后对方逃之夭夭,我们该如何是好?”
顺德法院法官李琴初步了解案情后,立即调查模具公司的经营状况。这家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6项国家专利,年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荣誉背后,是无数的心血与努力。对于有前景的公司,我们应谨慎行事,尽量整合多方力量促成调解。”李琴当机立断,启动“法院+行业协会”联动调解机制,邀请佛山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资深调解员梁列克参与调解。
携手做好“企业医生”
“模具公司的财务账目显示,融资租金均按约定用于购买设备。公司只要能按时完成订单,完全有能力支付拖欠的款项。退一步说,若租金未及时支付,其专利拍卖也能值不少钱。”调解员客观又专业的分析,让租赁公司的态度有了变化。李琴补充道:“调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制作为调解书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若模具公司不按约支付租金,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我们新购的设备能提高一倍工作效率,我们只需一个机会,完成订单后,一定能还上租金。”梁老板也诚恳地表示,愿意立即支付一部分租金,剩下的款项限期分期支付。
在法官与调解员的组织下,双方就各自的经营状况、企业发展前景、租金支付的可能性及方案等充分交换了意见,为签订调解协议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终,经过法官与调解员3天的努力斡旋,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并当场签订一揽子和解协议。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全省首家金融审判专业化法庭“审执一体化”运作机制的优势,调解协议签订当天,经租赁公司申请,法院随即完成了被冻结银行账户的解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