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戏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通过构建文化人才“旋转门”机制等方式,能够进一步激活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动能,推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曾小敏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戏曲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和措施,推动戏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丰富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提高戏曲创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和喜爱戏曲。
针对当前戏曲创作人才匮乏、人工智能在戏曲领域应用有限,以及数据资源不足且分散等问题,曾小敏希望建立戏曲人工智能创研中心,整合戏曲院校、剧院、科研机构等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填补“AI+戏曲”领域的研究空白。同时,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戏曲人工智能建设与实践的支持力度。
在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曾小敏建议构建戏曲人工智能的语料库、知识库以及大模型,推动戏曲数据的共享与开放,打破数据孤岛。她还强调,应鼓励各地戏曲团体、院校、研究机构等积极参与数据资源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曾小敏建议在戏曲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既懂戏曲艺术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开展短期培训和工作坊,提升现有戏曲从业人员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和表演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戏曲专业创作人才稀缺的问题,推动戏曲的创新发展。”曾小敏希望政府充分重视戏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