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三月 2025
2425262728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第A8版:广东

艾草裹进客家味 粄香一飘数百年

曾焕阳

本文字数:954

  村民在蒸煮艾草。

  蒸熟后的石颈艾粄呈墨绿色。

  村民手工搓拌艾粄坯料。

  在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大坪村石颈自然村,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数天,这里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浓郁的艾草清香,当地村民都忙着制作一种客家传统美食小吃——石颈艾粄。这种承载着河源客家文化记忆的美食小吃,不仅是新春馈赠亲友的必备佳品,更是石颈村数百年代代相传的技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黄建新、麦少凡、余汉雄

  历史故事:无“礼”可施 急中生智巧手制艾粄

  “石颈村民每家每户在二月初二前后制作的艾粄少则百余斤,多则数百斤。”据连平县忠信镇大坪村石颈自然村余氏族长余新华介绍,该村的艾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母亲教女儿,婆婆传媳妇,成为当地村民探亲访友与连接家族情感的纽带。余新华称,石颈自然村村民均为余姓,自然村现有170多户1100多人,制作艾粄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根据石颈自然村《余氏族谱》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其先祖余秀毓从梅州五华迁入连平县忠信镇大坪村石颈屋定居,至道光年间生有7子。有一年新春,余秀毓7个儿媳都要在二月初二开耕时节带手信回娘家探亲,一时苦于无“礼”可施。余秀毓当天在田野闲逛时,猛然发现田埂到处长满艾草,便立马动员7个儿媳一起到野外采摘新鲜艾草,并将艾草嫩叶煮熟,再与糯米粉搅拌混合成坯料,然后将花生仁、黑芝麻、白糖等捣碎的馅料包裹在一起并蒸制成艾粄,然后分给7个儿媳去串亲访友,当即渐渐形成了新春家家户户做艾粄的习俗。

  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艾粄产业化发展道路

  “石颈艾粄如今已成为连平县忠信镇大坪村的一张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每年都吸引了众多当地亲友和外地游客前来品尝,也让远离家乡的乡民在艾粄的香气中找到了故乡的归属感。”连平县忠信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余锐锋称,近年来,石颈村积极探索艾粄产业化发展道路,已成立艾粄专业合作社,并计划注册“石颈艾粄”商标,同步开发出多种口味和包装石颈艾粄,通过网络市场销售,让石颈艾粄走进千家万户。

  余新华说,艾粄承载着石颈村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数百年来,石颈村民用匠心守护着这份传统技艺,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村里今后将定期在每年的新春期间举办石颈艾粄文化节,传播客家美食的独特魅力。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东 A8艾草裹进客家味 粄香一飘数百年 曾焕阳2025-03-09 2 2025年03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