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深”探
前不久,深圳众擎科技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在展示视频中,人形机器人的翻转动作一气呵成,好像在表演中国功夫。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运动与灵活性方面达到了新高度。这一突破再次证明了深圳在国内机器人技术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成为深圳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生动缩影。
近日,深圳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重磅出击,一日内连续发布关于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和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等系列行动计划,为新产业新风口点燃加速引擎。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阮元元、王纳
“走路最像人”的机器人学会了前空翻
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负责人姚淇元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前空翻的实现难度远超后空翻,对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瞬间加速和精准落地提出了极高要求。相比后空翻,前空翻的重心控制更复杂,机器人需在腾空时调整姿态、克服惯性,并通过传感器实时修正动作轨迹,确保落地稳定性。
“前空翻的实现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的极大提升。”姚淇元表示,众擎团队将自适应行走算法与高动态运动控制系统纳入统一训练框架,通过协同优化步态适应性与动态控制精度,确保机器人在落地后能瞬间切换到行走模式,展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和动态平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4个月前,众擎科技便凭借“走路最像人”的拟人自然步态出圈海内外。与传统人形机器人弯腿、屈膝、小碎步的步态不同,拟人自然步态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能让机器人身体各部位协调运动。这一技术的突破也为前空翻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创新“最优解”:
大湾区成熟供应链+粤海街道“十块钱打车圈”
众擎机器人的快速进化,同样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南山区得天独厚的创新创业环境与生态支持。姚淇元介绍,聚焦到众擎机器人所在的南山区的粤海街道,这里有“十块钱打车生态圈”的说法,腾讯、百度、字节、阿里等众多前沿科技互联网公司在此集聚。在机器人AI领域,众擎科技与这些生态链伙伴紧密合作,进行融合性协同开发。依托深圳的产学研优势,众擎科技能够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和AI的有机结合。
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也为众擎科技提供了强大助力。“得益于深圳及周边的制造业优势,小到每一个零部件的设计到加工、装配,我们都得到了快速响应。”姚淇元介绍,基于全栈自研能力,众擎科技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基本由公司自主完成,而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借助大湾区良好的生态和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公司能够实现快速下料回料并最终完成整机装配,极大缩短了机器人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时间,有效帮助企业抢时间、占先机。
当前,深圳机器人“天团”已在全球崭露头角,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还汇聚了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乐聚等众多整机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为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政策发力:
“应开尽开”,加速AI赋能新型工业化
日前,在举行的“深圳持续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发布会上,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林毅介绍,深圳未来将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开放100个应用场景、设立100亿元专项基金等,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 此外,深圳市政府近日发布的《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深圳将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多模态感知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元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未来风向:
量产规模化+场景多样化+角色APP化
“机器人参与到人类的各项生活当中,一定会给劳动力结构带来很大变化。”姚淇元表示,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机器人与人类的交互将变得更加自然和顺利,成为人类的重要助手。众擎科技的未来规划也体现了这一趋势。姚淇元介绍,公司计划在2025年量产千台,以推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目前,众擎机器人主要面向工业、科研、开发者等场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化,在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协助完成复杂生产任务;在科研领域,可为研究人员提供具身智能研究的硬件和平台;在家庭场景中,则能承担家务、陪伴等职责。谈及行业趋势,姚淇元判断,未来机器人角色将APP化,通过软件定义功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下载不同应用,赋予机器人多种功能。
投资人观点:人形机器人赛道潜力巨大
“当前,国有资本倡导大胆耐心、投早投小、聚焦硬科技领域。”深业资本总经理董海龙博士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赛道未来的市场潜力巨大。他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周期与新能源汽车进行了类比和对标,认为尽管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公司还在找更多场景,但长期来看,该赛道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他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基础已逐渐完善,当算法、算力、核心硬件等技术成熟并进入应用阶段后,市场将快速起量,未来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比汽车更广,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