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毅、吴荻、雷与虹 实习生王健淇
2月28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兼职副主席、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在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表示,他期待能够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搭建文化桥梁,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创作的创新融合。对于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霍启刚认为,这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期待通过文化、体育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
谈十五运会:期待为大湾区未来办更多高水准品牌赛事奠定基础
广州日报: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十五运会,您提及借助“全运湾区”契机,香港在体育、文化、旅游等领域要发挥重要作用。您怎么看从“全运关注度”到“文旅流量”的转化?
霍启刚:十五运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三地政府已经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正在逐步解决一些问题,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比如2024年举办的粤港澳公路自行车测试赛,赛事从珠海出发,经过澳门、港珠澳大桥、香港,再回到珠海。三地通力合作,用数字化技术打通了赛事衔接机制,优化了通关模式。这种创新是成功办赛的关键,也是个新突破。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香港将承办8个全运会项目。优质场地是大型综合运动会成功的关键,新竣工的启德体育园将作为香港赛区场地之一,8个项目中近半在此举行。同时,香港赛区志愿者招募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招募自去年7月启动,吸引超3万人报名,培训工作正有序进行。
我很期待此次全运会能为大湾区未来举办更多高水准、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奠定基础。
从“高关注度”到“流量”的提升,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共同努力:一是鼓励文化创新,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加强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重视青年在湾区人文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各种人文活动和平台吸引青年参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三是借助高科技手段“活化”湾区人文底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大湾区的文化底蕴。
谈湾区融合:推动湾区文体旅深度融合是发展机遇也是时代使命
广州日报:您一直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交流。您如何评价大湾区近年的发展?在今后的人文湾区建设过程中,可能有哪些重大机遇与挑战?
霍启刚:最近,我跟着香港特区立法会G19代表团到南沙考察,围绕青年创业、医疗科研、文旅体融合等议题开展调研,这次的行程收获满满。我们看到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南沙创享湾为青年融入湾区提供全方位支持;小马智行自动驾驶体验等最新科技成果,充分展现了南沙逐步完善的科技孵化体系,这正是大湾区近年快速发展的缩影。
从湾区到全球,我很开心地看到,最近几年国际社会越来越接受、越来越喜欢中国文化内容。游戏《黑神话:悟空》和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广泛关注。《哪吒之魔童闹海》刚在香港首映,就创下多个票房纪录。这些作品都有助于帮助香港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对香港来说,积极推动湾区文化、体育、旅游三者深度融合,这既是重大发展机遇,也是重要时代使命。香港作为国家连接国际的重要桥梁,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尤其需要强化内地与香港旅游业之间的联通与协作。
首先,香港要巩固自身优势。一直以来,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是其优势,能为带动湾区文旅经济作出贡献。吸引外国友人来中国,旅游体验是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第一步。香港有很多具国际影响力的文旅体活动IP。比如举办超过30年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每年吸引超过3万人次参与,其中一半以上观众来自境外。未来,这类赛事能否联动大湾区城市举办“一赛多站”活动,带动海外球员和球迷到内地,值得探讨。
其次,香港应该以更高的站位思考湾区融通。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越来越便利。香港在推出重要活动时,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活动延伸至大湾区不同城市,实现1+1>2的效果。
谈人文建设:希望促成粤港澳三地文艺创作创新融合
广州日报:2月22日您当选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平台上,您如何评价自己新身份所能发挥的作用?未来工作有什么规划?
霍启刚:能够担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真的很荣幸,也很开心。我来自香港,通过新身份代表与服务于香港的艺术家和文化群体,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有价值。
我会利用这个新身份的优势,积极搭建湾区人文融通的文化桥梁,努力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用文化融合促进人心相通,用文化力量带动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提升大湾区国际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大湾区2035年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底色,正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人文湾区建设的价值与意义越发引人关注。作为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加强人文湾区建设可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
我会积极推动香港发挥桥梁作用,和内地文艺界一起“走出去”。因此,如何整合传统、科技和国际视野,有效传播推广中国文化、岭南文化内核,还得继续探索和努力。我希望促成粤港澳三地文艺创作创新融合,让世界领略中国文化之美、岭南文化之美。
有心有得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灯会,璀璨的视觉盛宴让人印象深刻。南沙正是大湾区这些年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从南沙的发展就能看出大湾区这几年的飞速发展。”
“从湾区角度看,2025年是‘全运湾区’年。借助这次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进一步探索湾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的新路径。当然,全运会筹办举办期间,因为涉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频繁往来,一定会遇到一些新情况。这也正是大湾区深化融通的机遇所在,要更加积极探索‘一赛三地’在人文湾区建设方面的改革创新,做好规则有效衔接、要素便利流通,积极为湾区一体化进程积累经验。”
“这次亚冬会,香港全运会筹备小组去了哈尔滨学习办赛经验。我深刻感受到,高质量体育赛事能带来巨大效益。粤港澳三地各有特色,优势很明显,首先要一起把大湾区这个‘蛋糕’做大,彼此要有一家人的概念,一起把大湾区理念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