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GA10版:东莞新闻

东莞进入“两会时间”

政协委员聚焦市政府“一号文”建言献策

李直建

本文字数:2012

昨天,政协委员陆续报到。

  2025东莞两会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李直建摄影报道)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月26日至27日召开。昨日下午,出席大会的政协委员带着提案陆续来到报到现场。东莞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政协委员昨日报到

  昨天下午2时起,政协委员们陆续抵达报到现场签到、领取会议资料、办理报到手续。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将按照会议议程,认真履职尽责。

  根据大会议程,2月26日上午举行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大会,并审议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议程,听取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十四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表彰履职优秀委员和优秀(表扬)提案办理先进单位。下午,将分组讨论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常委会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邀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2月27日上午,东莞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东莞市市长作市政府工作报告。下午4时30分,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闭幕大会。2月28日,东莞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

  关注人工智能产业

  2025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今年东莞两会,不少政协提案都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建言献策。

  记者留意到,民建东莞市委会的6件党派提案中,有两件与人工智能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比如《东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还需完善“初创友好型”政策》《关于大力推广低成本自动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致公党东莞市委会的党派提案也对东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比如《推动“人工智能+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东莞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建议》。

  此外,不少个人提案也关注人工智能。来自民建东莞市委会的政协委员刘潜发提交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实践开展的若干建议》;来自致公党东莞市委会的政协委员董斌、李梦伟提交了《关于发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优势,促进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

  聚焦

  搭建平台

  民建东莞市委会提交的《东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还需完善“初创友好型”政策》建议,东莞应建立“制造业数据开放特区”或“行业数据信托计划”,打破数据调用壁垒。具体做法是在滨海湾或松山湖试点“工业数据信托平台”,归集3C电子、模具制造等东莞市优势产业的设备运行数据(脱敏处理),允许人工智能企业申请调用相关数据训练工业质检、预测性维护等模型。

  在《关于大力推广低成本自动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民建东莞市委会建议,在全市搭建数个类似于创客空间的LCIA(低成本自动化)开源创新平台,配备基本的工具与材料,开发LCIA视频教程,开放给LCIA技术爱好者体验,通过沙龙、论坛、讲座等活动促进大家之间的交流与体验,达到资源共享、协同进步的目的,孵化LCIA创新型人才。

  在《推动“人工智能+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东莞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建议》中,致公党东莞市委会建议,政府应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生产性服务平台,例如:智能物流平台、设备维护智能平台、智能客服平台等,推动人工智能与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东莞以电子信息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为两大优势产业,建设“1+2+N”产业平台,其中1个综合性平台,2个核心产业平台(如智能制造、智能物流),N个传统产业的行业大脑,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

  重视人才

  民建东莞市委会建议,向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提供柔性共享用工和新引进人才政策支持。建立“AI人才共享平台”,允许高校教授在本地企业兼职研发(每年最长180天),其薪资由政府和用人单位一起承担,以降低企业获得顶尖人才的成本。此外,对就职于本土人工智能企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在现有新引进人才政策基础上适当提高生活补助金额,以增强企业招引人才的竞争力。

  政协委员刘潜发则建议,新成立的大湾区大学可联合领先互联网企业和本土制造业企业组建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吸引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落户大学,加强在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前瞻性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

  拓宽应用领域

  来自致公党东莞市委会的市政协委员董斌、李梦伟认为,目前东莞市在机器人集群发展优势明显,处于国内较高水平。若利用机器人产业集群技术优势以及制造产业应用优势,借鉴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的相关方式,及时出台政策支持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可迅速形成技术新优势。

  他们在提案中建议,进一步拓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领域,让机器人整机性能在一致性、可靠性、重复定位精度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逐渐得到下游用户的认可。本地化实际应用试点和示范项目的布局需要加强,鼓励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探索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应用路径,以新应用场景的开放与拓展促进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东莞新闻 DGA10东莞进入“两会时间” 李直建2025-02-26 2 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