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二月 2025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12
3456789
第DGA10版:东莞新闻

新年要“承高”
来一块茶园松糕

谢英君

本文字数:1568

茶园松糕

林凤媚教孩子们做松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 通讯员罗舒、陈嘉豪

  新年攀新高,祝你有“承高”(垫高之物),与东莞话“松糕”谐音,所以茶山茶园松糕忽然火出圈——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大型美食纪录片《妈妈私房菜》,让全国观众在开春和开工之际,“云享”这款来自东莞的非遗美食和美好祝福。

  茶园松糕登央视 勾起东莞人回忆

  “松糕松糕,步步高升,大吉大利,顺心顺意的意思……”2月4日年初七晚,茶园松糕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凤媚在央视节目中娓娓道来,勾起了无数东莞人的回忆……

  一块小小的茶山茶园松糕,正是许多人的人生重要节点和欢庆时刻的见证。林凤媚是茶园松糕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节目讲述了母爱与传承,但东莞的观众品出更多的是人间烟火气和岁月情深味。

  糯米、花生和白糖,原本再寻常不过的食材,经巧妇素手“撮合”,再以水与火在蒸笼里“交融”,成为甜软、酥香、绵长的滋味,这是东莞人喜爱的传统民间小吃。这种喜好甚至可追溯到几百年前。清顺治九年(1652年),茶山著名画家张穆在《茶园乱后记》中写道:“以糕饼散其老幼,至今遂以为常焉。”

  茶山人爱吃松糕也有历史痕迹可循,茶山方言字音的字典《字彚较正》中记载:“米嵩,米嵩糕,俗字。”东莞老一辈中广泛流传着一句俗话:“茶园松糕,寮步风炉”,意即两者双绝。茶园松糕,制作步骤包括浸米、沥干、舂米、过筛、做馅、铺粉、放馅、分割、蒸煮、点红印等,分为全糯松糕和半黏半糯松糕两种。茶园松糕是很多茶山人早餐的首选,一碗茅根粥,一份松糕是吃早餐的标配,“茶园松糕是茶山的老味道,一口松糕就能回到小时候。”林凤媚说。

  “松糕”与“承高”:新年寄托美好期待

  在东莞,“松糕”与“承高”谐音,有扶持子孙快高长大、事事顺利、步步高升的意思,每逢老人做寿、小孩满月等喜事都会用到松糕,传递吉祥,此时松糕需点上红印,以示吉利。2019年,茶园松糕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东莞,茶园松糕寄托了人们对美满的期待。有老一辈东莞人说,过去,母亲会在中秋节之前带上两个红色的灯笼,还有两卷用红纸包住的米糕,去看望出嫁的女儿。而结婚接亲时,男方挑着装满美食的担子来到女方家里,女方也会放上传统糕点回礼,里面往往都有一屉茶园松糕。

  在茶山镇,这份喜爱传承了下来并且更让人喜闻乐见。每年茶山茶园游会期间,当地利用中国传统村落牛过蓢古村落的地理、人文优势,举办牛过蓢松糕文化体验活动,组织茶园松糕传承人现场制作,吸引群众前来品尝和摄影家、画家现场采风。

  去年的松糕节尤其热闹,在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下,当地阿姨们为市民游客展示了传统松糕的蒸制方法和过程,随后,身着古朴典雅服饰的女子手捧刚出炉的松糕缓缓走来,为广大市民游客献上美食,人人尽欢。据悉,超朗牛过蓢古村的松糕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当地文旅一大亮点。

  坚守与创新:加入年轻人喜爱的元素

  身为茶园松糕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凤媚这些年一直致力于茶园松糕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她到学校里开设非遗课堂、参加非遗墟市和美食节等。在这个过程中,林凤媚发现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松糕这个传统食品。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群体,林凤媚开始思考创新。她制作新的模具,尝试丰富松糕的造型;创新加入红豆、桂花等不同馅料,希望满足不同人的口味;主动做市场调研,不断优化调整。

  如今,林凤媚在制作传统松糕的同时,继续研究松糕的创新之路。茶园松糕制作技艺也在坚守和创新中传承。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东莞新闻 DGA10新年要“承高”
来一块茶园松糕
谢英君2025-02-07 2 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