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婉琪
新年伊始,开枝散叶。昨日,广州市花都区匹克球协会正式成立,继广州市匹克球协会后,广州目前已有从化、黄埔、花都三区成立了匹克球协会。
2024年,匹克球无疑是最红火的新兴运动之一。它是一项参与性很强的全民健身运动,老少咸宜,有趣、好玩、易学,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损伤少,而且玩法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社交性。
在家长眼中,匹克球运动是非常好的亲子运动,参加比赛不仅可以让孩子保持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结交新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产业火爆
匹克球人见人爱 赛事精彩纷呈
去年,匹克球运动火爆,虽然场地规模有限,但参赛人数和热情却高涨,赛事精彩纷呈。
2024年12月,第二届广州市匹克球公开赛为15岁及以下少年儿童设置了专场比赛,比赛承办地星柏国际网球中心就是看中了匹克球的高人气,为场地引流、拉动消费。
去年7月,为期一周的“广东省第八届大湾区青少年体育嘉年华暨2024年北京路步行街体育文化艺术节”发出了“北京路步行街匹克球召集令”,提供场地、器材和教练指导,让大众在富有广府文化韵味的北京路步行街上体验匹克球运动。去年,广州体彩举办了多站“中国体育彩票全国统一发行30年主题活动”,精品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匹克球运动体验成为其中的卖点,期待将新兴项目带来的“流量”转换为经济的“增量”。可以说,新潮、好玩、门槛低的匹克球已经成为“体育赛事活动三进”的“宠儿”。
去年教师节,广州市星执学校全体教师收到了惊喜礼物,那就是全套匹克球装备。同时,广州市匹克球协会的专业教练团队为他们带来匹克球培训课,配合全校师生学打匹克球,该校还利用校园空间改造成标准的匹克球场,超20块球场将成为“一起匹克球”的重要保障。
10多年前,国内市场上很少有匹克球的装备器材,球拍和球数量有限,球网用的是羽毛球的网,场地界线靠贴胶布。如今,体育用品店里的匹克球装备琳琅满目,非常专业。国内有很多生产匹克球装备的厂家,光是东莞就有十多家,经过资源整合,英德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匹克球运动用品生产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产销用”一条龙,国际匹克球(广东·英德)邀请赛去年3月就在产业园区内举行,那里还是赛事赞助商的总部所在地,闲置的厂房华丽变身成拥有16块国际标准匹克球场、380个观赏席的球馆,还拥有可容纳300人的电子化教学培训室,打造出产业办赛的“样板”,成为全民健身场所和青少年体育培训的基地,带动产业园的发展。
据广州市匹克球协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有600多块匹克球标准球场,超过80%在学校里,琶洲、长洲岛、番禺、从化等地都有对公众开放的匹克球场地。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嗅到了匹克球场的商机,有羽毛球馆开始改建匹克球场,某些旅游区计划开启和匹克球运动相关的研学,还有企业计划兴建10片智能化匹克球场。
此外,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广州市匹克球训练基地”已揭牌,该校建成6块高质量的国际专业标准匹克球场,并开设了全国第一家匹克球专业运动员培训班,大力提升广州匹克球的竞技水平。
焦点人物
“匹克球痴”王庆民曾视匹克球为“四不像”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匹克球工作委员会竞赛和裁判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匹克球协会会长王庆民是一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匹克球痴”,还经常喜欢向身边的人“安利”匹克球。
王庆民是一名颇有名气的书画家,他与妻子共同经营着一家冷冻包点公司,其妻子说:“自从遇到了匹克球,老王不再画画,书法也不写,连叉烧包也不卖了。”
事实上,王庆民刚开始接触匹克球时觉得它是“四不像”,缺乏技术含量。原来,他和妻子都是羽毛球业余高手,跟中国羽毛球功勋运动员方凯祥“吃过夜粥”,在美国深造艺术时经常在羽毛球比赛中夺冠。
在美国时,王庆民的一位医生邻居每次出门打匹克球都西装革履、皮鞋锃亮,与手上的匹克球装备格格不入。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位邻居是去陪比尔·盖茨打球。匹克球是比尔·盖茨最喜欢的运动,他打匹克球超过20年,家里有3个匹克球场。得知此事后,王庆民开始认真研究匹克球,其间他还发现,匹克球的社交属性很强,特别受美国专职家庭主妇的青睐。
2012年,美国一群匹克球狂热爱好者让王庆民牵线,进行了一次深入中国17座一线城市的“匹克球中国行”,把匹克球推广到中国,活动最后一站在广州,这群匹克球爱好者把这趟旅程用的球拍、球和网全都留在了广州,并以“AA制”分担费用,每个人花了接近3万美元。
逐渐地,王庆民理解到匹克球的核心价值。首先,它是一项家庭游戏,任何人均可参与;其次,它因为简单易学,半小时就能互相对打,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在运动中获得满足感。王庆民相信,在今后5年—10年,其爆炸式增长是其他运动无法媲美的。
正如匹克球运动可以迅速为参与者带来成就感一样,这项运动的迅猛发展也超乎想象。十几年前,广州只有十几个人参与这项小众的运动,如今,全国比赛都有了,广东中小学生匹克球比赛就有上千人参加,各类匹克球赛事一夜之间“百花齐放”。
有段古
广州推广匹克球创造多项“第一次”
广州是全国最早开展匹克球运动的城市之一,内地首块匹克球场诞生于广州市海珠半岛花园,这块原为露天羽毛球场堪称广州匹克球的“发祥地”。2010年,该小区业主王庆民带着一网四拍回到广州,就在这里带着自己的朋友打匹克球,这批以退休医生、教师为主的球友因此成了广州匹克球的先行者。十多年来,这一群热爱并致力推广匹克球运动的“发烧友”不计回报、默默耕耘。其中包括王庆民的家人,家人为他的坚持感到自豪和感动,是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除了在经济上支持他当“开荒牛”外,家人也被感动,积极参与到推广匹克球的事业中。
王庆民透露,刚开始他们租羽毛球场打匹克球,但因为球总是滚到旁边的场地影响别人打羽毛球,最终被老板劝退,只能回小区打球。2015年起,越来越多的广州匹克球爱好者聚集在这个切磋球技的大本营,小区球场已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随后,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排球场,到珠江中学的羽毛球场,广州匹克球走上了拓展之路。
王庆民表示,广州匹克球发展以进校园为突破口,广东华侨中学、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华侨中学成为最早真正打造匹克球特色项目的学校。2023年,该校承办了广东省首届中小学生匹克球锦标赛并赢得了多项桂冠。至今,广州市匹克球协会依然在该校挂牌。
广东省首届中小学生匹克球锦标赛有82所学校的700多名运动员参赛,到了第二届参赛规模已经增加到97所学校的近1000人。事实上,深化体教融合,匹克球也是乘势而上,该运动易于开展,有利于广泛参与。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选择发展小众的新兴运动项目,更容易打造学校体育文化新名片。
广州市匹克球协会致力推广匹克球,包括坚持办赛、表演、进校园、进企业,定期组织面向公众的免费培训、培养教练员与裁判员、助力其他协会发展……的确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多年来,广州匹克球创造了很多“第一次”,例如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真正适合匹克球运动的直接得分制,并且已成为国际广泛应用的赛事规则,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正式的《匹克球竞赛规则手册》,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匹克球国际级教练员、裁判员,举办全国首届匹克球大赛,在全国率先推出大学生、中小学生匹克球锦标赛等。
教授说
华农——全国首设匹克球必修选项课
华南农业大学也是广州匹克球运动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广东省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匹克球锦标赛均落户华农,该校是全国首个开设匹克球必修选项课的本科高校,还首创省高校匹克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匹克球教材和竞赛规则,近年来已累计培训超过3万名学生、教职工及家属,学生和教职工都组建了匹克球协会与队伍。
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匹克球分会会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卢三妹认为,匹克球运动的火爆有以下表现:一是参与人数逐年增加,从2023年开始参与人数激增,人群更广泛且年轻化;二是人才培养更多元,不再局限于公办机构,民间很多俱乐部甚至外国企业都看中了中国庞大的匹克球市场;三是赛事越来越多,几乎每周都有,有的比赛甚至有高额奖金;四是场地器材方面的变化,社会化的场地越来越多,甚至有省份一次性建二三十片场地,装备器材更加多样化,材料越来越好;五是技战术与规则发展变化很快,年轻人讲求快准狠,需要分设年龄组;六是行业标准的规范化比其他项目快。
最近有消息称,匹克球已被列为2025年澳网比赛项目,澳网将成为第一个加入匹克球正式赛事的四大满贯赛事,这也传递出匹克球迅猛发展的信号。
卢三妹表示,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对匹克球运动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将成为主力消费者,他们坚持参与匹克球运动,将在全民健身大潮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们投身于不同的工作领域,对匹克球产业的发展也有潜在的推动力。
话你知
“匹克”是发明者爱犬的名字
发源于美国的匹克球是一项集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壁球于一体的新兴的隔网板击球类运动,有点Q版网球的意味,有人形容它是“持大号乒乓球拍在羽毛球场上打塑料网球”。
据说,匹克球运动的发明者是三位热爱运动的父亲,他们为了兑现与孩子一起运动的承诺,创造了一项全新的家庭游戏。匹克球的英文是“pickleball”,而“pickle”正是其中一位发明者的爱犬名字,这只名叫“匹克”的狗最喜欢追球、叼着球跑,它为匹克球的发明者带来了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