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都市新闻

广州潘高寿:集“中华老字号”“治咳老字号”等称号于一身

三获广东省优质产品奖

赵越

本文字数:1424

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貌 图/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潘高寿药厂生产的治咳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先后于1984年、1986年、1989年获广东省优质产品奖。据《广东省志》记载,1987年潘高寿药厂当年总产值5214万元,为全省第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越

  潘高寿药行的历史,能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药铺“长春洞”。从19世纪末开张的小药铺,到近代受战火侵扰仍顽强存续的潘高寿药行,再到如今现代化管理与生产的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历经百年风雨,改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以岭南中药济世益民的心愿。

  治咳新方川贝枇杷露走俏

  1890年初,自幼被贩卖到美国当苦力的潘应世回到家乡——广东开平。1890年12月12日,潘应世和兄长潘百世、弟弟潘平世在广州高第街开设了药铺。这个药铺取名“长春洞”,寓意“长春不老、益寿延年”。潘应世等人又以“长春洞潘高寿”为药店产品的标志,因为“潘”与“攀”同音,这个名字既蕴含了药铺属于潘氏家族的含义,也寄予了“长春洞里攀高寿”的美好愿景。药铺前面是药店,后面是工场,以当时广药最出名的蜡丸为主。由于选料精良,疗效很好,长春洞业务蒸蒸日上。

  20世纪20年代,潘百世、潘应世、潘平世相继辞世,长春洞交到了潘百世之子潘逸流和潘应世之子潘楚持手上。受西药冲击加上二人无心经营,“长春洞”受到影响,后交予潘百世第四子潘郁生管理。

  潘郁生接手后不久,药铺就毁于战火,后来在广州十三行豆栏上街重新开店。他潜心钻研治咳新方,把川贝母和桔梗、枇杷叶一同熬炼,在里面加上香料和糖浆,把汤剂改成糖浆剂,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随着这一产品的走俏,1929年底,潘郁生在广州启用“潘高寿药行”的字号,专营川贝枇杷露,而“长春洞”主营蜡丸业。

  “潘高寿中药文化”获省、市级非遗

  1956年2月1日,潘高寿药行和大同成药社、中华成药社三家合营,组成公私合营潘高寿联合制药厂(潘高寿药厂),并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扩建、改建工厂。后来,广州潘高寿药厂合并了星群药厂的中药提炼车间,发展成具有先进生产工艺和一定规模的中成药厂,以重点开发治咳系列药物为主,同时多品种、多剂型地发展其他治疗药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潘高寿药厂开始试制蛇胆川贝液,试制成功后很快获得了蛇胆川贝液的生产批文,该产品于1984年正式投产。随后,潘高寿全厂职工继续探索蛇胆川贝枇杷膏。1987年2月,蛇胆川贝枇杷膏获生产批文,正式投产。1990年1月,潘高寿蜜炼川贝枇杷膏获生产批文,正式投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改制热潮。1992年12月26日,潘高寿药厂改组为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潘高寿药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1995年,潘高寿药业从和平西路搬迁至番禺东升工业区。1997年,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资产重组,把属下的潘高寿药业、陈李济药业、敬修堂药业等8家中成药企业及另外3家医药贸易公司组成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药业),1998年10月30日,广州药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H股票,这是内地首家以中成药制造为主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股票在香港发行上市,也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广州市属国有企业。

  2006年,潘高寿药业获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潘高寿中药文化”也获得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中,“潘高寿”集“中华老字号”“广州老字号”“治咳老字号”“广东省著名商标”“广州市著名商标”等称号于一身。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都市新闻 A10三获广东省优质产品奖 赵越2024-12-18 2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