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9版:看我72变

加强对岭南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搭建文化交往“新桥梁”

变!粤韵声动海内外

张忠安、张毓

本文字数:2677

《粤韵周刊》报道版面。

《粤韵周刊》报道版面。

《师傅请指教》报道版面。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样,加强对岭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弘扬,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2022年1月以来,广州日报推出《粤韵周刊》,从历史源头、大美河山、人间烟火处挖掘动人故事,精心烹制岭南文化“大餐”;2024年10月以来,推出《师傅请指教》全媒体传播工程,记者或登门请教文化大咖,或沉浸式学习非遗技艺,运用全媒体手段传播弘扬岭南文化、讲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忠安、张毓

  特色报道

  《粤韵周刊》

  《粤韵周刊》探寻岭南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成为讲好岭南故事、中国故事并传播中华文明的载体。

  《大家传薪录》

  记者率领访学团拜访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的岭南文化大家,在深度访谈和实景讲解之中体悟岭南文化。

  《小麦学艺记》

  年轻记者化身“学徒”,向广绣、醒狮、古琴等领域的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岭南文化魅力。

  历史入口处寻找根与脉

  人间烟火中细嗅文化气息

  2022年1月,广州日报首期《粤韵周刊》正式推出,截至2024年11月25日,已累计推出142期。《粤韵周刊》精心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岭南文化“大餐”,探寻蕴含其中的精神价值,成为讲好岭南故事、中国故事以及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今年9月,《粤韵周刊》推出了《九声六调说粤语 盏鬼生猛两千年》,向读者展示粤语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粤语,广州缘何叫花城,珠江两千多年前有多宽,最早的广州城有多大……在《粤韵周刊》中,读者常常能读到各种主题的文章。从源头处寻找城市文化根脉是《粤韵周刊》的一大特点,记者从岭南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汲取灵感,为读者描绘一幅尽量完整的岭南文化图景,讲述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展现千年商都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国际风范,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广州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如何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今年5月,《粤韵周刊》推出的《粥绵粉滑面弹牙 最是人间好滋味》报道聚焦广州味道中最接地气的粥、粉、面,注重展现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核。《粤韵周刊》很多稿件都是如此,取材于云山珠水、木棉红、“一盅两件”等日常生活题材,挖掘背后韵味无穷的文化,讲述广州人的生活智慧、文化底蕴和精神气度。

  为探究滋养广州城市发展、孕育岭南生猛文化的大美山河,《粤韵周刊》记者们跋山涉水,北往峰峦叠嶂的南岭,探究它如何塑造出广州“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西行云南曲靖,近距离接触广州母亲河的源头;再去珠江口,探究人与自然是如何弹奏出“八门出海”的乐章……广州山水的沧桑巨变,也记录了广州人奋斗的足迹,《南岭风光无限好 山川秀丽入岭南》《马雄一水滴三江 珠流千里润四方》等稿件带着读者一起读懂广州、读懂岭南文化。

  《粤韵周刊》立足广州,又不局限于广州。粤北珠玑巷、江门侨墟、梅州松口古镇、顺德美食、东莞莞香、潮汕英歌舞、中山美食等省内多地的历史文化走进《粤韵周刊》视野。

  广州毗邻港澳,具有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的优势。《粤韵周刊》自推出以来,迅速受到港澳地区媒体的关注,《星岛日报》海外版、《澳门焦点报》、星岛环球网等媒体几乎转载了每一期《粤韵周刊》的报道。今年11月,精选《粤韵周刊》稿件编著而成的《带你读懂广州两千年》繁体字版本新书在澳门首发。同时,根据《粤韵周刊》改编而成的《我的家在湾区》绘本送到澳门学生手中,进一步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为进一步向世界讲好广州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自《粤韵周刊》开办以来,其中的不少报道获得来自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多家媒体转载,成为对外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用文化的视角、媒体的思维、生活化的笔法,《粤韵周刊》追寻历史文化的前世今生,既展示城市特有的烟火气,又挖掘背后的文化精神,在立足本土和放眼全球之间寻找到较好的契合点。可以说,这是一次内容制作的创新,也是一次文化传播的探索。

  《师傅请指教》花开两朵雅俗共赏

  运用全媒体手段传播弘扬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在广东视察和在广州会见外国元首时曾多次赞誉、推介岭南文化。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10月8日起,结合中央宣传部“文化中国行”宣传主题,广州日报推出《师傅请指教》全媒体传播工程,记者或请教文化大咖,或沉浸式学习非遗技艺,在雅俗共赏体验体悟岭南文化过程中,运用全媒体手段弘扬岭南文化、讲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故事。

  《师傅请指教》全媒体传播工程分“大家传薪录”和“小麦学艺记”两条主线展开,花开两朵,互为表里。

  《大家传薪录》系列主打“高端”“对话”“体悟”,瞄准文学、绘画、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岭南文化大家,记者率领访学团登门求教,或漫步文化场景边走边谈,或品茗论道,在深度访谈和实景讲解中体悟岭南文化。例如,在该系列第一期报道《一只“蛋挞”品出岭南文化》中,广州日报访学团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的导引下,从“一盅两件”到广东民俗,从广州人性格到岭南文化精神,享受了一席酣畅淋漓的文化“盛宴”。

  《小麦学艺记》系列主打“通俗”“参与”“体验”,记者化身“小学徒”,邀请跨国夫妇、留学生等外国友人,跟随广绣、古琴、武术等领域的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沉浸式体验岭南文化。例如,该系列第一期报道《师从八姑姐 学做大妗姐》中,学徒小麦上门拜师学做大妗姐,从一项项婚礼仪式、一件件婚庆用品、一句句吉祥话中,读懂广府婚俗的传承创新,并联手大妗姐为跨国夫妻策划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广府婚礼。

  《大家传薪录》《小麦学艺记》两个系列均推出了包括精品短视频、精美图文、海报在内的全媒体报道,生动记录师傅们悉心教路和后辈们诚心求教学习的精彩过程。与岭南大家聊广式早茶礼仪、在博物馆里实地鉴赏精品瓷器、走进西关大屋策划主持一场广府婚礼、深入广绣工作室里求教“针”功夫、登上梅花桩上演狮王争霸……通过贴近受众兴趣的全媒体传播手段,报道凸显了沉浸式学技艺、面对面谈传承的特点,立体展现了岭南文化的迷人光彩。

  目前,《师傅请指教》系列已推出《一只“蛋挞”品出岭南文化》《广彩流溢的是灵活务实》《师从八姑姐 学做大妗姐》《学点“针”功夫 蚕丝劈细线》等多篇全媒体报道,在广州日报旗下各平台同步开展传播,受到广泛好评,并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环球网等中央媒体以及多家地方媒体转载,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的代表作”栏目也予以选登推荐。该系列还推出粤语、英语等不同的视频版本,在境外社交平台发布,借助文化话题讲好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故事。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看我72变 T9变!粤韵声动海内外 张忠安、张毓2024-11-29 2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