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教育周刊

番职院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中心

建起“校中厂” 培养“现场工程师”

林霞虹、李东生、李海楠

本文字数:2451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内,现场工程师班的学生正在上课。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内,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正在操作设备。

  按照同学们事先编辑好的程序指令,工业机器人“熟练地”移动“手臂”,一个个包裹被精准地输送到大筐内,整齐地码放成垛。近日,这一幕发生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内,30名戴着蓝色头盔的“现场工程师班”同学正在上课。

  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院)新近投入使用的一个重要基地,目前已投资5600余万元,形成了集教学、培训、技术创新与服务,以及真实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校中厂”。

  文/林霞虹、李东生、李海楠

  图由学校提供

  与企业合作培养“现场工程师”

  什么是“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到底要做些什么?番职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甘庆军以汽车生产线举例说,企业生产、设计汽车生产线时需要研发设计工程师,而这些汽车生产线生产出来,运送到汽车制造工厂后,就需要现场工程师来进行现场交付、安装、调试、反馈等工作。

  智能制造是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取代了单一重复的人工操作,但是随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中会需要更多懂得智能装备的设计、实施、维护以及运营管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如今的智能制造产业,生产现场的技术集成度很高,技术门槛很高,对人才的需求很大,要求也更加综合,这就需要我们职业院校为产业培养这样的人才。”甘庆军长期跟企业打交道,对企业的需求一清二楚。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般事业部总监杨永峰说:“近两年,介于研发工程师和常规钳工、电工等岗位之间,能独立维护、调整、使用产线设备的现场工程师,不好找。”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需求,也为了更好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一年前,番职院与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从智能制造学院挑选了30名大一学生,组成“广州番职—明珞现场工程师班”,针对企业岗位需求,进行精准培养。

  马洁鑫是这个“现场工程师班”的大二学生。谈及为何要来到这个班级,他说,当时他了解到这个班级是学校和企业新成立的,培养方案也独立于其他班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既有企业老师,也有学校的优秀老师。”

  经历近一年的学习后,马洁鑫收获了不少。“我对行内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了解得更全面了。这里能为我将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对接产业谋求转型 增强职业院校适应性

  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背后,是广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急切需要,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努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上述《行动计划》提出,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建设人才技能实训基地,培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亟需的技能型人才。

  围绕产业布局调整,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其适应性和贡献度?番职院给出了自己的探索路径。

  “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职业教育的服务度,人才培养最关键。有效提升构建技能型社会,是职业院校的立命之本。高职院校,无论是专科层次,还是职业本科层次,保证办学的类型定位之外,最关键的核心要素,就是职业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贡献度和适应力,主要是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对接产业的关键环节,有没有岗位的适应能力。”番职院校长马仁听说,为对接产业,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工科类专业群,分别构建了智能制造专业群、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前沿材料专业群等,以匹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现场工程师”,是番职院增强产业适应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已投资5600余万元,建成了广州工业机器人公共实训中心和广州智能装备制造公共实训中心两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

  采用工学交替 建立淘汰机制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实训中心建起来了,学生召集起来了,如何培养人才是关键。走进番职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可以看到,按照从“智能制造单元”到“智能制造产线”再到“智能制造车间”等不同复杂程度的智能装备类型,这里建有基础型、应用型、集成型、创新型和融合型等五类实训/实验室。其中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实验室、工业机器人站点集成实训室、智能产线数字孪生实验室、智能制造生产线运营与维护实训室、智能加工中心车间实训室等。

  甘庆军表示,从“基础型”到“融合型”,实现了“五级进阶”实践教学体系,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虚拟到现实”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学习成长规律。

  甘庆军说,这都是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共同研究、共同设计的。“从企业方来看,企业需要什么人,需要的这些人,我们怎么转化成课程;从学校来讲,人才培养还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综合考虑以后,我们设计了一套培养体系。”在这里,他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上一部分专业课,就要到企业开展真实项目。“通过三年学习生涯,逐渐让一个学生变成企业的合格员工。”

  在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的实训室中,有一间“玻璃屋”格外宽敞,屋里面,巨大的机器仿若让人置身现代化的智能工厂。“这就是学校与明珞合作打造的‘校中厂’。这是一条真正的生产线,老师可以带着学生,按照企业订单,开展真实生产,为企业提供真实产品。我们按照企业生产的节拍,帮他们提高产能,他们也会派人来帮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甘庆军说。

  广州明珞、广州数控、广州中望……据了解,番职院依托广州市智能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打造结构化双导师教学团队,形成智能制造领域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及“校中厂”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

  学生进了“现场工程师班”,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为保障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番职院与企业构建“企业标准融入、多维多元考核”的招生考试和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建立了不低于6%的淘汰和动态择优增补机制。

  对于这批学生的未来就业情况,甘庆军很有信心。他表示,从行业用工来看,学生毕业后都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专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教育周刊 A12建起“校中厂” 培养“现场工程师” 林霞虹、李东生、李海楠2024-11-28 2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