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话剧《向南,向北》正在火热创排中,将于11月28日、29日在十三号剧院首演。该剧以香港达德学院为题材进行创作,讲述当年华南地区的青年,在黑暗迷茫中寻找方向、从进步青年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过程。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呈现青春的群像 剧中年轻人多次朗诵《海燕》
话剧《向南,向北》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联合出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制作演出。
该剧邀请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副院长李新华执笔创作,两位一级编剧以“青春、热血、革命、理想”为元素,在《向南,向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7年春夏,在中山大学读书的刘添明、蓝鹃、郑清泉等人被捕。组织上把刘添明、郑清泉和其他青年学生营救出来后,秘密安排到香港达德学院继续完成学业。在达德学院,他们得到淬火和锻造。1949年2月,达德学院突遭查封,在组织的安排下,刘添明和老师、同学离开香港,一路向北,奔赴新的战斗岗位,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向南’而来,从广州走向香港达德学院,只为守住一张书桌的宁静;‘向北’而生,家国情怀让他们勇敢地奔赴黎明前的黑暗。”编剧李新华如此解释剧名《向南,向北》。
编剧练行村表示:“为了写好这部话剧,我们主创专门到香港达德学院旧址进行了采风,同时也在香港和广东采访了一批达德学院的学员以及他们的后人,他们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
香港达德学院十八烈士之一李卡,广东化州人,他的遗书《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微笑》感动了无数人,被誉为“广东版《可爱的中国》”。1947年李卡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送香港达德学院进修;1948年被派往乳源县粤赣先遣支队;1949年1月不幸受伤被捕,同年9月牺牲。“我们在茂名化州采访了李卡烈士的女儿李水田阿姨。提到父亲李卡,李阿姨无限感慨,她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直到牺牲也不知道有她这个女儿的存在……”李新华感慨地说。
《向南,向北》主要呈现了一个青春的群像。“在剧中,这群年轻人被塑造成一群海燕,所以剧中多次有年轻人朗诵高尔基散文《海燕》的情境,这是这部话剧特有的质感。”李新华说,“我们在达德学院的资料里面,看到他们出版的一本刊物,叫《海燕文丛》。70多年前,《海燕》已经进入了达德学院青年学生的心里。”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达德学院的办学宗旨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为人民服务的实用人才’。”练行村表示,“希望青年观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走进剧场,了解70多年前的这一段峥嵘岁月。”
从以李卡烈士事迹为题材创作的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开始,到《春园·1923》《先锋少年》等,练行村、李新华已多次携手,合作创作排演了好几部原创红色题材剧目,为广东舞台带来一股新风。“用文艺讲好红色故事,我们希望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用心用情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练行村说。
立体化呈现剧本的力量感
该剧导演刘昊来自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在拿到《向南,向北》这个剧本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是——两位编剧凭借对题材的把握能力和独到眼光,从历史长河中撷取出这么好的题材,剧本富有戏剧性和力量感。我的任务就是通过戏剧的手段将其立体化地呈现在舞台上。”
作为导演的二度创作,刘昊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让它在舞台上足够真实、足够大气,让它尽可能有那个年代的质感,有那种人文精神的质感,有那种人性的光辉”。因此,导演采取了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重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情感联系,以叙事为基础,重视情感的表达,最终形成让观众可以共情、共鸣的观剧体验。
“在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关注真实人物个体化的情感空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就是最富有亮点、最闪光的东西。”刘昊说。
在刘昊看来,红色是戏剧舞台上最美的颜色,“因为主旋律戏剧弘扬、传导的是正能量。它让创作者更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观众在淋漓尽致的审美体验过后更富有力量。我们这个时代,呼唤更多这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