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广东糖业先驱冯锐抓住天时地利,以近乎“零首付”的优惠价格引进国外一流机器设备,生产出质地精良的“广东糖”。其中,市头糖厂是当时最早建成的糖厂之一,在广州开了机器制糖之先河,也留下了一段近代工业佳话。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糖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早在明清年间,广东人手工制作的土糖就在全国打开了市场,甚至销售至海外。在坊间,“粤糖”就是品质的保证。
不过,20世纪初,随着洋糖的大举进口,广州周边诸多手工制糖作坊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了。洋糖是由机器制造的,在出糖率和产品质量上都对土糖构成了降维打击。千万蔗农由此断了生计,只能在萧条中苦苦煎熬。
20世纪30年代初,有人站到了粤糖改良事业的前台。他叫冯锐,生于今天的黄埔村,曾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1934年,冯锐赴菲律宾考察,归国后向当时主政广东的陈济棠提出了“复兴广东糖业三年计划”。在这份计划中,冯锐将全省适宜植蔗之地划分为5个蔗糖营造区,其中番禺、东莞、顺德、南海与珠三角一带其他地区为广州蔗糖营造区,其余四区分别位于粤东、粤西等地。第一年,在广州设市头、新造糖厂,在惠阳、潮汕两地各设一家糖厂,所得利润继续用来建设糖厂,三年计划完成时,全省可建设糖厂8家,每日产糖约1.5万担(一担相当于50公斤,下同),与洋糖在市场上一争高下。
冯锐的“复兴广东糖业三年计划”得到了当时的主政者陈济棠的大力支持。办糖厂,是糖业复兴计划的关键一环。市头糖厂作为省营糖厂的先驱,更被寄予厚望。
那么,建设厂房和购置机器设备的钱从哪里来?机器又从何处购买?这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广东省银行为政府提供了贷款,不足之处,陈济棠又向省外银行借贷。有了钱,就可以买机器了。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全球机器制造业巨头都在发愁机器卖不出去。冯锐“货比三家”,最终决定向捷克机器制造巨头——斯柯达公司购买市头糖厂的设备。为了在多方竞争中脱颖而出,斯柯达公司开出了极为优惠的条件:首付2%,剩下的分期付款,同时还派出一名工程师,协助炼糖。
1934年12月,市头糖厂建成投产。盘点一下其家底,市头糖厂共有起重机两台,离心机38台,发电机4部,精炼糖设备、制方糖机设备各一套……1934年12月10日,隆隆的机器声响起,市头糖厂的第一个榨蔗季开始了。在第一个榨蔗季(1934年12月至1935年4月),市头糖厂榨蔗逾104万担,产糖逾8万担。第二个榨蔗季(1935年12月至1936年4月),市头糖厂榨蔗逾130万担,产糖逾11万担。
广东省国货推销处设糖业部,统筹规划机制糖销售,全省10家运营商,运营商之下再设分销商,分销商再把触角伸至周边四邻八乡的零售店铺,使得机制糖直接走向千家万户。
除了省内市场,省外市场也大有可为,尤其是有着“十里洋场”之称的大上海。由于广东的机制糖质量上乘,价格又比较优惠,很快就风行沪上。
1937年8月,日军疯狂空袭广州,市头糖厂亦不能幸免。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市头糖厂被日军占领,大量机器被拆卸后运往台湾。糖厂随即被宣布解散,厂房被夷为平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头糖厂得到重建,1954年改为国营市头糖厂,1970年更名为广东省市头甘蔗化工厂。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产品和食糖市场的开放,蔗价上涨,糖价下降。1999年2月,市头糖厂停榨。2017年糖厂(生产车间片区)正式拆毁,2018年1月,市头糖厂三根烟囱被爆破拆毁,市头糖厂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根据规划,市头糖厂所在的永大片区将建设永大新城,糖厂的发酵蒸馏车间将进行活化利用,打造“糖文化体验馆”,为城市留下一份生生不息的甜蜜记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