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日常消费,还是人生大事,许多人都习惯上网刷刷网友评价,看看是否有需要“避雷”的地方。然而,不少人却发现,如今的避雷帖似乎变了味,自己明明在看避雷帖,却屡屡“踩雷”。
避雷帖的初衷是美好的,它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通过网络平台将个人的经验和建议传播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人规避潜在风险。然而,随着避雷帖的普及,一些帖子逐渐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细看这些“变味”的避雷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正话反说、借机营销。一些商家进行反向“种草”,标题说着“后悔买了”,正文却是“后悔买晚了”,借机为自家产品打广告,有的还会发布不实信息、“拉踩”同行。二是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部分避雷帖充斥着主观判断,却缺少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这样一来,其他消费者能否通过“过来人”的经验少走弯路,还未可知。三是一些博主为了吸眼球、博流量,刻意制造争议或夸大事实,让帖子“画风”完全走偏。很显然,如此避雷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还可能导致网暴等不良后果。
众声喧哗,我们不妨保持理性、审慎看待,其中关键是要学会甄别。一方面,要关注避雷帖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被情绪化的内容所误导。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每个人的消费体验和需求不同,他人规避的“雷区”未必不适用于自己。一些“浑水摸鱼”的商家也应意识到,滥用套路的短视行为只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最终损害品牌形象。通过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当然,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更需要平台加强对避雷帖的审核和管理,对于虚假宣传、夸大事实的帖子进行及时删除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