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十一月 2024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1
2345678
第A3版:要闻

“民生深一度”之城市无障碍沙龙举行 寻找“小切口” 渐进、持续推进无障碍建设

从“不敢出门”到“想去哪去哪”

林琳、苏赞、何颖思

本文字数:2720

   无障碍设施让视障人士与书更亲近。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广州图书馆里的盲道。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林琳、苏赞、何颖思 实习生谭旭君) 昨日,在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社)民生工作室联合广州图书馆、移山工作室发起“民生深一度”之城市无障碍沙龙,从公共参与视角切入,寻找渐进、持续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可能。大家发现,无障碍推进的难点在于,当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具体的无障碍需求时,谁来回应?

  当天,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以及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在民生工作室的“搭台”下,一同踏上一段探索的旅程。在不少人看来,普通人的行动或是推动无障碍建设进一步突破的方向。

  探索

  找“卡点”

  无障碍建设需要参与式设计——

  学会共情 倾听残障人士的声音

  “想去哪就去哪”,这一看似容易的事,对残障人士、老人、孕妇等有无障碍需求的群体而言,还是蕴含着重重挑战。在不少实务工作者看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大挑战在于:并不是解决了某个具体的无障碍需求,个体就能无障碍地参与社会生活。

  “这是一个对闭合度要求很高的事业,当残障伙伴走出家门,只有实现从起点到终点的无障碍,无障碍才会变成现实。”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认为,哪怕只是“最后一公里”有障碍,就仍构成障碍。“我对无障碍需求的敏感度,来自陪同残障伙伴体验城市出行的经历。”他回忆说,有一次,他陪同坐轮椅的伙伴从地铁站的一个出口走到另一个出口,伙伴的一句话让他感慨万千——“对你来说一步就可以跨过去的路,对我来说是万里长城。”在郑子殷看来,无障碍环境建设要回应个体的具体需求,首先就要共情这一点。

  无障碍只有在每个人的具体场域中才能体现出来。不少专家、学者表示,这意味着要探寻“以人为中心”的无障碍建设路径。在沙龙上,来自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专员林如茵表示:“请残障人士参与到与他们自身相关的设计、决策和评价中来,是确保融合共享的理念与技术在各个环节都能合理落实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参与式”的无障碍设计观背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看见个体在现实中的需求,而不是停留在“概念”或“技术”层面。有专家、学者表示,如果在推进无障碍建设的过程中过于局限于“技术”,很容易因为无法达到“一步到位”的完美状态,建设者和无障碍需求者就会陷入受挫的状态。

  找“解法”

  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参与进来——

  久久为功 从“小切口”持续发力

  在沙龙上,有专家表示,实际上,无障碍建设的核心是回应个体需求,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推动灵活的解决方案落地。比如,盲道“卡”在了某部分,可以通过志愿者带动,实现精准到点的盲道畅通;再比如,一个场所未铺设坡道,打造永久性的无障碍坡道又需要较多资金,就可以尝试铺设便携式坡道,让大家看到便捷性之后再探讨坡道改造工程……

  这里的普通人也包括残障人士群体。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会长严宇桥表示,只有将“残障人士”和“健全人士”都视为普通人,大家才会共情身边每一个普通人的需求。“我们在某个时候和某些场域也会成为无障碍的需求者。”他说。

  华途信息科技创始人张传春表示,无障碍建设或许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优解,或许这是范式的探索。城市的很多空间早已成型,很多建筑在建设的时候,人们还没有“通用无障碍”的理念,如何结合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方法,应该是推动无障碍的关键所在。每一个普通人不仅要有意识推动无障碍建设,更要有方法推动,包括找到专业公益组织支持与发起志愿服务等。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沙龙亦链接多方,发起了促进无障碍行动倡议,并形成推动无障碍行动网络共识,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实务行动者持续寻找小切口推动具体场域的无障碍。其中,移山工作室负责人、轮椅使用者方坚泽也发起了移山计划。南方科技大学致诚书院的一众学生亦开始了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计划,并请到了方坚泽提供指导,无形之中,开启了志愿服务的传承。

  声音

  吕世明: 将无障碍基因植入社会

  “粤港澳大湾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有基础的,当下更是迎来更好的契机。”吕世明说,广州、深圳等地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上很早就有探索,早在1992年,广州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残运会就有了无障碍出行。21世纪初,中国残联联合香港慈善机构举办的无障碍推进会也是在广深两地举行的。2010年广州举办亚残运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对无障碍环境理念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无障碍都是大家所需的。”他说,当时从广州到深圳乃至广东其他城市,高铁站、机场码头、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服务场所都在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广州、深圳等地的多个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也被纳入了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之中。

  无障碍环境该怎么建设?吕世明总结为:倾听用户、针对研发、需求体验、应用检验、复制转化等。“要倾听用户,研发大家需要的产品;要有应用的检验,比如把自己当成盲人,感同身受地体验盲人设施;最后是复制转化,比如总结广州和深圳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吕世明说,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时代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应有更高要求。比如在老旧楼房改造中,一定要把无障碍、适老化改造纳入,“要改就要改到位,改得好”。

  吕世明提出,国家已明确依法依规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具体实施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无障碍建设做得好的机构单位应当大力表扬,做得差的机构单位则要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差评”,这样才能把无障碍基因植入社会,“从社会价值的源头来解决,这可能比重罚更有意义”。

  点点滴滴推动无障碍

  ●了解个体具体的无障碍需求

  ●寻找身边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力量

  ●尝试发起志愿服务或公益行动

  ●通过回应个体需求,探寻无障碍模式

  “这是一个对闭合度要求很高的事业,当残障伙伴走出家门,只有实现起点到终点的无障碍,无障碍才会变成现实。”

  ——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

  “在无障碍议题中,只有专家的视角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强调用户的经验和认知,无障碍残障建设需要参与式设计。”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研究专员林如茵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3从“不敢出门”到“想去哪去哪” 林琳、苏赞、何颖思2024-11-03 2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