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什么读了许多书,写的作文却一般?
10月27日,“粤读的力量”——2024年广州阅读生活季沙龙暨广州中小学生书签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广州市海珠区粤传媒大厦举行。活动中,主办方向获奖学生和学校颁发了证书,多位名师学子还为在场家长和学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宝典”。
策划/翁晓鹏、刘晓星
统筹/曾俊、林欣潼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刘晓星、曾俊、林欣潼、谢泽楷、徐依励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获奖学生 用更多的创意设计为阅读增添色彩
“粤读的力量”主题系列活动已开展到第三年。今年4月,广州日报推出“粤读的力量”2024年广州阅读生活季系列活动,并发起“粤读的力量”——2024广州中小学生书签设计大赛。该系列活动由广州日报社主办,广州日报求学指南、广州日报·粤传媒承办,卓越教育、唐宁书店协办。本届书签大赛共收到投稿作品逾1500份。在此前的线上展示阶段,320份作品“上线”广州日报新花城App,共获逾45万次点赞。
10月27日上午,主办方在粤传媒大厦举办“粤读的力量”——2024年广州阅读生活季沙龙暨广州中小学生书签设计大赛颁奖典礼,120位“最佳粤读书签”获奖者、30位“人气粤读书签”获奖者、20家“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获颁证书。
“在设计书签的过程中,我将阅读的魅力与创意相结合,希望能为读者们带来一份独特的阅读体验。”获奖代表、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的方暖阳同学说,她的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我与地坛》,读完此书,她深感生命的坚韧与伟大。“本次获奖让我再次明白阅读是一种有益的习惯,它能帮助我们获得信息、培养思维能力和提升文化素养。阅读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方暖阳表示会继续努力,用更多的创意设计为阅读增添色彩,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感受书籍的魅力。
获奖代表、广州市南沙区金洲小学五年级的覃梓恒同学说,他的书签作品主题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灵感主要来源于《煮书》这篇文章。他说:“我们一生中不仅要读很多各种各样的书,而且还要读懂读透,这样就更有利于平时运用。”
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此次派出了三位老师一同前来领取“优秀组织奖”。陈老师表示:“感谢广州日报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们学校非常重视阅读,阅读氛围很浓,最近还把图书馆修缮一新。学生们非常积极参与投稿,希望明年也有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活动中,主办方还邀请了多位名师学子作为嘉宾,围绕阅读主题开展干货分享、圆桌互动。
邵美琪 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并科学引导思考
孩子应该读什么书?能不能读“闲书”?如何更有效地阅读,从阅读中汲取更多养分?这些都是家长们关心的问题。对此,分享嘉宾、卓越教育优秀教研组长和研训组长邵美琪引用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句话来回答:“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要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在邵美琪看来,孩子们爱读的“闲书”中,藏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这也是他们兴趣与个性的体现。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孩子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她提醒,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孩子随意阅读,在尊重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家长可以翻阅或者借助网络搜索,关注和了解孩子所读书籍的内容和主题,与孩子一起探讨,引导他们思考书中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是“闲书”,也能成为成长的养分。
如何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呢?邵美琪举例,如果孩子对车感兴趣,家长可以买一本相关的书给孩子看。入门阶段,可以买配有图片和短文的版本,让孩子通过书去了解车的发展史,车的发展史可能会联系到“车牌”。接下来再引导孩子通过书去了解车牌的构成、地名简称等。孩子可能因此逐渐对地理、历史等感兴趣,就可以围绕孩子的兴趣点,逐渐拓展延伸,增加他们阅读的广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阅读的热情尤为珍贵,内驱力是孩子继续往下阅读的动力。”邵美琪说。
有家长疑惑,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了,还需要进行亲子共读吗?邵美琪表示,对于大孩子而言,亲子共读就重在陪伴感,选择合适的时间、环境,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各自选择的书籍。在孩子阅读后,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提问或阅读分享,引导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多次阅读、反复思考,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总结观点和见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工作忙的家长,可以在孩子读某本书的过程中,先借助多媒体去了解孩子所读书籍的内容,便于和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莫莉 课前演讲实现听说读写系统训练
有的同学疑惑:明明书读得不少,但作文却总是写得一般。如何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有效转化呢?
广东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校外行业导师莫莉表示,日常的阅读和语文成绩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实现从输入到输出,其实要经过听说读写的系统性训练。省实一直坚持的五分钟课前演讲,就是这样的一种训练。例如,高一新入学的同学首先要做的课前演讲就是介绍自己的名字。学生们需要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名字。
“其实很多孩子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从这三个方面去深入地思考过自己名字的含义。为了做好这个演讲,他们就会去阅读和翻找资料:我的名字在文字方面的意蕴是什么?在文学方面,我的名字与哪些诗词典故有关系?文化方面,名字寄托了父母长辈对我怎样的期待?”莫莉老师说,这个名字系列的课前演讲,与高一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乡土中国》也是相辅相成的。孩子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名字其实是属于家族中的某个字辈,名字里综合了父母的姓氏等,这在《乡土中国》中关于差序格局、男女有别的章节中都有所体现,这些乡土印记是烙印在每个人身上的。
莫莉老师说,同学们还能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用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包括自己的名字,跟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相互印证还是有所出入,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能够带有现实批判性的思维去表达。在这样的系统性训练中,孩子们语文的核心素养就能得以提升,也能水到渠成地转化为成绩。
粥悦悦 客厅变成书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此次获奖作品的整体水准令绘本漫画作家、亲子育儿“大V”粥悦悦感到惊讶,“现在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都特别棒,也时常展现出幽默的生活态度。同时,一些书签的工艺很别致,我看到了有刺绣的作品。”
“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非常大。”回顾自身的成长,她坦言由于条件所限,自己小时候并没多少书可看,也非常恐惧写作,直到读大学和参加工作后才开始“疯狂”阅读,胸中充满了一种“溢出来”的表达欲,最终机缘巧合走上了写作之路。
“读得多才有表达的空间和想法,而且阅读让人受益终身,任何时候都来得及。所以我特别羡慕今天的小朋友,身边有太多的书籍可看了,还有今天这个活动提供了这么好的展示平台。”粥悦悦说。
实际上,身为三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粥悦悦曾经把自家客厅改成了书房,这一度引发社会关注。“我们家的书多到数不清,可能孩子从小不太会识字,但他的理解能力是有的。除此之外,家长伴读也很重要,即使是当孩子长大后不需要伴读了,家长还是要保持阅读习惯。因为当孩子读一本书想和你分享的时候,你们之间能讨论,既能加深亲子关系,还能锻炼孩子的表达”。
林嘉怡 提高阅读能力有三个技巧
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父母在其中又可以提供哪些帮助?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林嘉怡分享了她的经历。
林嘉怡说,她从小就偏爱语文,她觉得自己对阅读产生兴趣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回想我小时候的经历,我觉得家长对我的引导非常重要。”林嘉怡说,她的父母没有严苛地规定一定要她读什么书,但是他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由于父母很爱读历史书籍,他们经常会跟她分享一些历史故事,也会给她看一些历史的影视作品。
“都说文史不分家,阅读历史故事时,比如看到三国时期的曹操这个人非常有意思,我就会去看,原来他还会写诗,原来他的诗还写得那么好。”在林嘉怡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织一张网”,在学这个学科的时候也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慢慢地知识谱系就形成了。林嘉怡还透露,小时候父母很喜欢带她去逛图书馆、书店、书城,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看书,这也无形中培养了她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名已经成功保研的“学霸”,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呢?林嘉怡透露了自己的三个技巧。她说,打开一本书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本书的有关背景,也可以看看别人的书评,为自己提供一些理解的视角;同时,她认为,阅读需要有连贯性,不要读一半就不读了,在读的过程中,还应该撰写一些读书笔记,如果不记下来,一些感受和观点极可能转瞬即逝,假如一本书读到一半后很久没有读,她建议从头再看;此外,林嘉怡还认为,反复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她以自己读沈从文的《边城》为例说,一开始她读这本书时没有太多感受,后来,当她带着老师的问题,再重新去看时,又有了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