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便跟着奶奶聆听过不少戏曲,奶奶钟爱才子佳人的爱恨离合,听得津津有味,非常入戏,时而叹息,时而微笑。不过,难懂的唱词、慢慢的节奏,让年少的我难以入“坑”。家里有了电视机后,奶奶想听戏曲,我想看动画片,两人总要抢夺电视机的“控制权”。我的父亲也是戏曲迷,最爱听京剧,为了缓解“矛盾”,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电唱机,又一张张地买唱片。从此,每天晚餐过后,父亲便打开电唱机,放入一张唱片,开始沉浸于戏曲中。奶奶和父亲摇头晃脑、咿咿呀呀地跟着唱,那陶醉的模样让我难忘,而且他们还会讨论,属于“内行看门道”。潜移默化中,我在心底给戏曲留下了一个位置,期待有朝一日能爱上它。而且奶奶和父亲对所热爱的东西认真投入与学习钻研的态度,也给了我很深的影响。
机缘巧合,前些日子朋友约我去北京旅行,顺带陪他听京剧,我本能地问了一句:“有字幕吗?”朋友好像看穿了我的顾虑,笑说:“当然有了,舞台两端的电子屏幕上会显示,保证你能看得懂剧情。而且,名角唱名段,保证你说值得。”于是,我开启了人生第一次现场观赏京剧之旅。一瞬间,我的心神有些恍惚。奶奶离开我已经30年了,父亲也离世10多年,这些年我未曾听过一次戏曲。
演出现场的观众大部分为年轻人,个个兴致勃勃,也有不少我们这种来看戏的外地游客,这打破了我对戏曲观众的刻板印象。网上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戏曲,甚至为看一场好戏,奔赴一座城,有些戏曲名角,年轻粉丝众多,甚至跟着巡演……之前我不以为然,可现在看来这些并非虚言,这应该得益于传统艺术的魅力与普及。
那天晚上演出的剧目我事先已经做过功课,演员、剧情等大概了解了一下,来时朋友还为我普及了一些京剧常识。落座后,身旁是3位20多岁的大男孩,从他们听戏的状态来看,绝不是我这样的“小白”。他们默契地轻打着节拍,听到精彩处,叫好声都在“点儿”上,琴师的精彩伴奏也同样令他们兴奋叫好。
表演很精彩,我看呆了,想起“视听盛宴”一词。精湛的唱功、华美的服饰、绝美的扮相、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令我目不暇接。花旦,回眸一笑百媚生。武生,举手投足皆是戏。这“台上一分钟”的戏,演员们显然用了“台下十年功”去打磨。婉转悠扬的唱腔,富于音乐性与节奏性,京剧将诗、乐、舞三者完美结合,呈现于观众面前,难怪当年奶奶和父亲如此深爱,我少时尘封于心的戏曲种子突然就发芽开花,我有一种“相知恨晚”的感觉。
此后,我开始钻研戏曲,不止京剧,其他剧种也会去听,去比较,去品鉴。令我惊喜的是,现在很多剧目的唱词也在与时俱进,舞美越发精美,戏曲可以很艺术,也可以很生活。少时心浮气躁,我曾嫌曲儿唱得慢慢吞吞,急得坐立不安。如今心平气和,听起来是恰恰好的节奏。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多听、多看、多学、多思后,我积攒了不少戏曲知识,再去听戏,越发爱上这种传统艺术的魅力。
听一场戏与听好一场戏,有着天壤之别。人生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做一件事,也许不难,但做好一件事,这背后就需要深厚的积淀,亦需要长久的热爱。
(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