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新“声”代11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潇丽
检测电路时发出的“哔哔”声、逆变器工作时发出的“吱吱”声、团队成员的交流声,这些声音在李天明听来是熟悉而亲切的。李天明是广州地铁电子首席维修专家,也是广州地铁车辆电子板件自主维修的开拓者,已在地铁电子维修领域深耕二十余载。
工作日一早,李天明便在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忙碌起来,只见他一会儿和同事在电脑前看电子部件图,一会儿又用显微镜检查电子部件情况。设在广州地铁线网综合维修基地的李天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主要负责广州地铁各系统电子部件的深度维修、攻关,前方许多带有“疑难杂症”的地铁电子部件会被送到这里,被李天明和同事们一一维修好。
1997年,广州地铁1号线开通,李天明2000年进入广州地铁,成为地铁维修队伍的一员,当时负责的正是广州地铁1号线的检修工作。
电子部件是列车各设备的“大脑”,集成度高、单价高、维修难度大,“那时,地铁车辆故障的电子板件基本上只能送到国外维修,经常耗时半年以上,而且维修和采购价格非常高。”李天明说。从2005年开始,广州地铁成立地铁电子维修班,尝试建立电子部件自修能力,李天明成为首任班长。“我学的是无线电技术,一开始对地铁列车电子板的维修并没有多少经验。”面对不会说话的电子部件,李天明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它们,原厂家无法提供相关资料,他就自己在各类书籍、网页中搜寻;不了解原理,就一遍一遍测试。“当时,我每天回到家就埋在书堆里‘补课’,不上班的时候就去电子市场上淘零件做测试。”他说。
在成立一个月后,班组成功修复了第一块辅助系统主控板。“在2005年那个夏天,我们攻关修复一块列车辅助系统控制板。在测试环节,一开始总是需要利用列车高峰期回库后宝贵的几个小时,钻到四五十摄氏度的车底下安装修复后的电子板,再进行调试,大家不到五分钟就汗流浃背、全身湿透。”李天明带领班组成员通宵达旦查看外文资料、分析原理,研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测试环境进行修复测试,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成功修复了第一块列车辅助系统控制板。
“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李天明的带领下,电子维修班一步一个脚印,由一个仅有3人的班组发展成轨道交通领域中的专业电子维修团队。目前,广州地铁电子部件维修种类已达4000多种,年产能超过2万件,每年可完成约30项的“卡脖子”难题攻关。
走进广州地铁线网综合维修基地,各个维修环节发出的声音此起彼伏:当听到万用表检测电路时的“哔哔”声时,就代表工作人员正在判断精密的线路是否导通;逆变器工作时会发出“吱吱”声,“吱吱”声响起代表逆变器可以正常工作,为列车提供充足的动力。这些声音见证了地铁电子维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让李天明分外感慨。
面向未来,李天明将与团队致力于持续攻克关键系统电子部件的维修任务,加强电子元器件性能检测分析能力,开发高效的测试平台,并为企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据悉,李天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养出首席技师1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9名。
掷地有声
突破技术壁垒 攻克维修难题
李天明是广州地铁电子首席维修专家,也是广州地铁车辆电子板件自主维修的开拓者,已在地铁电子维修领域深耕二十余载。在李天明的带领下,电子维修班实现电子维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突破。2015年,他们自主开发多种电子维修专用测试平台,逐步实现多种部件、各项功能的离线测试;2021年,他们联合前后台维修技师共同攻克地铁车辆核心部件牵引逆变器模块维修难关,实现备件维修自主可控;他们还通过持续数年的攻关,研发出进口PU模块的国产化替代方案,成功打破原厂技术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