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这是职工法定退休年龄自上世纪50年代确定后,70多年来首次进行调整。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稳妥有序延迟退休年龄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勇13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说,党中央高度重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工作,强调要稳妥有序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张勇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8月初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张勇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照宪法和立法法有关规定,认真行使立法职权、履行法定职责。8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委员长会议确定将上述议案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议程草案。9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王晓萍部长受国务院委托对决定草案作了说明。9月10日下午,本次常委会会议对决定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9月11日,委员长会议听取了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的有关汇报。9月12日,本次常委会分组会议对审议结果报告和决定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9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推进方式幅度较小、节奏平缓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2025年开始到2039年,用15年的时间,将法定退休年龄调整到男职工63周岁,女职工58周岁、55周岁,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以这种方式推进,幅度较小,节奏平缓。“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后,职工的退休年龄由原来的一个刚性节点,拓展成为一个弹性区间,增加了自由选择空间。”王晓萍说。
“坚持自愿、弹性,是这次改革的重要原则。”王晓萍介绍,职工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男职工60周岁及女职工55周岁、50周岁的原法定退休年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也不超过3年。
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
我国将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构建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13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就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后如何更好地做好养老服务介绍上述情况。
发布会上,唐承沛还就做好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介绍了有关情况。
唐承沛表示,要优化养老机构功能结构,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多措并举,缓解家庭养老压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民政部将充分发挥全国老龄办职能作用,加强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推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安享幸福晚年。”唐承沛说。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13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劳动者特别是大龄劳动者的健康保护工作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职业健康监测工作,分析掌握劳动者健康状况,防范大龄劳动者职业病及职业健康风险。
于学军介绍,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大龄劳动者职业健康保护工作,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以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机构、进乡村、进社区”活动以及科普宣传培训为重点,着力提升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持续提升包括大龄劳动者在内的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于学军表示,还将根据大龄劳动者的健康需求,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和职业健康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