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百名记者蹲点社区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吴多摄影报道)“铃铃铃……”一个工作日的中午,广州荔湾区昌华街道环卫站环卫工人曹火秀把分类收运车停靠在逢源正街66号附近的麻石街上,随后,她用手摇了摇挂在车头的黄铜铃,清脆悦耳的铃声划破老西关的宁静。陆续有街坊拿着一两袋垃圾出门,把垃圾丢进车上的厨余垃圾桶或其他垃圾桶。停留20分钟后,曹火秀往下一个点开去。摇铃收垃圾,这个昔日老城区居民记忆中的生活场景再现了。
“我们西关大屋社区地处广州老城区,街巷狭窄,社区的定、误时投放点有限,没办法覆盖到各个角落,而且老人家多,出门丢垃圾,腿脚不方便。还有一些人会把垃圾随手丢在家门口附近,形成环境卫生黑点,居民投诉也多……”昌华街道环卫站垃圾分类督导员伍家杰说,用流动分类收运车收垃圾,就是针对上述“痛点”想出来的法子。
去年,在荔湾区城管局的指导下,昌华街道探索在西关大屋社区推行垃圾分类移动式投放新模式——“摇铃”服务,在此前居民习惯投放垃圾的“黑点”设5个站,站点沿途有4条街巷、覆盖1600户居民,垃圾分类收运车开到各个站点,通过摇铃通知附近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到车上。
一辆车、一个人,便把这项便民服务张罗了起来。车是有西关特色的淡黄色彩绘车,装着一绿一灰两个垃圾桶,人就是曹火秀,一周上六天班(周日同事顶班),每天早上7点到9点、中午12点到2点、晚上7点到9点三个时段,开着车串联5个“站点”,进行摇铃服务,每站每次停留20分钟。
“慢点来,不用急!”“把积分卡给我,盖个章!”一年来,曹火秀走街串巷收垃圾,和街坊熟络起来,街坊听到铃声就知道她来了。
曹火秀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在与街坊面对面互动中,指导他们正确分类投放垃圾。摇铃服务还融入了积分兑换活动,奖励做得好的街坊凭印章兑换纸巾、毛巾、垃圾袋、陶瓷碗。“这个积分卡上有30个圈,街坊每次分对了垃圾,我就盖一个章,一户只有一张卡,我会严格把关。”她说。这种鼓励方式比口头宣教效果好多了。“最开始,大家不太会分,工作很难做,现在街坊已养成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分类意识也提高了很多!”曹火秀晒得黝黑的脸上笑出了褶。
“垃圾收运车来到家门口,当然方便!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今年60岁的老街坊何燕清说,以前有一些街坊会把垃圾随手放在家门口,等着打扫的环卫工带走,走在街上感觉很不美观。“现在大家自觉多了,不会乱扔垃圾,还会分好类。”她说。
如今,这个荔枝湾畔的老社区不见垃圾落地,道路整洁干净、悠闲宁静。365天不停歇的摇铃车,也成了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摇铃服务贴合老城区的实际,投入也不大,可以说是花小钱办实事。接下来,我们计划在隔壁的逢源街道也推行这项服务。”荔湾区城管局分类管理科科长刘恩告诉记者。
本系列报道设立读者反馈邮箱(地址:gzzh100@126.com),欢迎提供线索和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