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咳嗽、嗓子不舒服的人有所增多,有些人甚至出现发热、全身疼痛的流感样症状。不少人担心:是不是流感和新冠“抬头”了?我们该如何应对?
“无论是流感还是新冠,都可防可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程璘令指出,秋冬向来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目前新冠病毒的严重程度未发生明显改变,公众不必过于担心。他提醒青少年和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应加强防护,这两类人容易成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危人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梁博、韩文青、苏越明
新冠渐成阶段性流行病
严重程度未变无须担心
“今年7月份南方的流感样病例比例大概是5.1%,发病率与历年相似。”程璘令引用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解释说,7月份全国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1周的8.9%上升至第4周的18.7%,这主要是因为毒株的不断变异(目前主要流行株为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和免疫屏障的阶段性衰减,每隔4~6个月有一个感染的小高峰。不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尽管同期感染新冠的人数有所增加,但重症或死亡的比例非常低。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国内外的统计数据还是临床观察来看,新冠病毒已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类似,逐渐成为我国阶段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其严重程度并没有明显改变,所以大家不必太担心,更不用恐慌。”程璘令说。
我国抗新冠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有了专家共识
新冠逐渐成为阶段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小分子口服药物目前是我国推荐的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抗病毒治疗方案。我国已有7种抗新冠小分子药物获批上市,确保了药物的可及性。
面对持续变异的病毒,如何更合理、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
“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组织国内呼吸、病毒学等各领域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杨子峰教授介绍,这份专家共识基于过去三年多来在临床抗新冠病毒药物方面的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等循证医学证据,总结出14条推荐意见,覆盖了包括老年人群、合并慢性疾病人群、肿瘤患者、孕妇、儿童等14种特殊人群,旨在促进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
“新冠防治重点在于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人群。”杨子峰引用《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解释说,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我国,42%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组合最为常见,日常服用三种药物的老年人占比达到50%。这些高危人群一旦染上新冠病毒,如何尽量减少多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风险,提高老年人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来瑞特韦是《共识》中推荐的重要药物之一,作为国际上首款无须联用利托那韦的3CL蛋白酶抑制剂,它能够与病毒的3CL蛋白紧密结合,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维持较好的血药浓度,实现单药使用。这对于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老年患者来说,多了一个安全的治疗选择。
杨子峰介绍,该研究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以及《柳叶刀》旗下子刊《电子临床医学》(eClinicalMedicine)上。
杨子峰提到,研究结果证实了来瑞特韦对最新的病株JN.1的有效性。他透露,目前来瑞特韦已获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药物监管局的批准,成为首个在澳门地区正式上市的中国内地产的新冠化学药品。
“两高”人群要重点防护
秋冬季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使得呼吸道传染病更容易发生。
“但只要每个人守好‘第一道防线’——做好日常预防功课,感染的概率可大大减少。”程璘令提醒,尤其是以下“两高”人群,除了常规的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均衡饮食、注意休息、适量运动以增强抵抗力之外,可考虑接种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新研发新冠疫苗对新冠病毒的新变异株有效),并加强防护:
1.高发人群:
日常应加强健康监测
“青少年群体社会活动范围大、每天接触的人相对较多,容易成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人群。”程璘令提醒,家长应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比如:在接触各种公共物品后要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另外,还应加强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若确诊为流感或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应在家休息,并报告学校。
2.高危人群:
日常应做好基础病管理
“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较低,容易成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危人群。”程璘令建议,这类人群应优先考虑接种相关疫苗以建立免疫屏障,日常应监测好血压、血糖等指标,有基础病的应按时服药,做好病情管理;如有不适应及早就医,莫“硬扛”或擅自盲目滥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