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实习生陈天敬摄影报道)在广州黄埔下沙村一座祠堂里,坐落着一间传统字画装裱的区级非遗传承基地。这里,黄毅良以其精湛的技艺,被认定为这项区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6岁开始接触学习到55岁成为非遗传承人,他以匠心独运,将一腔热爱淬炼成非凡手艺,让字画艺术的瑰宝得以传承。
在古香古色的祠堂内,一张宽大的装裱台上,排笔、棕刷、裁纸刀等十多种装裱工具一字排开。墙边,一幅幅待装裱的字画作品静候着,期待被赋予新生。其中有一幅字画,是黄埔区非遗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伟潮收藏的作品,由于连日的大雨导致受潮发霉,他便送到黄毅良的工作室进行揭裱洗霉修复。
“三分画,七分裱”,字画作品的发展离不开装裱艺术,其能保护画心延长寿命,也能提升艺术视觉效果。
装裱涉及托心、刷浆、上天、地杆和覆背等数十个步骤,黄毅良逐步熟练掌握,技艺精进,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找他帮忙修复装裱。2013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全职从事字画装裱。后来,原有的场地已无法满足需求,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他将工作室迁至下沙村的祠堂,既活化利用传统建筑,也让字画装裱这一技艺深入传承。
目前,机械装裱在用料、工艺、细节等方面进步飞跃,而且成本低、速度快,一般性的字画作品大多采用这种方式以节约成本。然而,对于珍贵的字画作品,收藏者还是追求手工装裱,保留传统的质感。
与现代机械装裱使用的胶膜相比,手工装裱所用的浆糊虽然制作过程比较麻烦,但日后作品需要修复时,能重新清洗,剥离画心,进行二次装裱。
多年来,黄毅良始终坚持自己调制浆糊。“你看,我们传统工艺用浆糊确实很麻烦,刷浆糊时没把控好时间,纸张便会收缩,皱巴巴的。一旦弄好后,作品就能保存很长时间。”他慢慢展开一张手工装裱的作品,细致地讲解道。
传统的装裱基本用绫布装饰,而黄毅良则在绫布下加入了一层KT板。两者结合后,可以增加装裱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当去除绫布仅保留KT板时,作品呈现出一种现代留白的美感,设计简洁又大方。
黄毅良还尝试保留传统的天头和地头,左右两边直接进行包边处理,简单而言,就是只保留上下边框。这样的设计使得作品整体显得窄而长,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艺良字画装裱工作室的传统字画装裱在2022年获评黄埔区级非遗项目,2023年,黄毅良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字画装裱代表性传承人。今年,这间工作室被认定为区级非遗传承基地,黄毅良多年来参与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开设书法兴趣班,穿插讲解字画装裱知识,受到不少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2023年8月,他还和黄埔书协的书法家们合作,助力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不仅创作水书作品,他还将之装裱好后送至三都展示。这次携手合作的背后,是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共鸣。
本系列报道设立读者反馈邮箱(地址:gzzh100@126.com),欢迎提供线索和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