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车键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力
当下,出口海外市场成为许多中国自主品牌的主要工作之一。从国家和地区来看,欧盟是终极目标;从车型上分析,日系车是追赶对象。但假如将视线拉近,韩系车才是竞争对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现代汽车集团全球销量为361.59万辆,排名世界第三。这是现代汽车集团继2022年、2023年全球销量TOP3之后,继续保持全球第三之位。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汽车集团在海外市场增长势头迅猛,2024年上半年海外销量为300万辆,占比82.9%。即韩系车每卖出10辆,有超过8辆是在海外市场实现。和德系车、美系车和日系车不同,韩系车在电动化领域布局早、收获大,品牌美誉度和车型销量仅次于特斯拉。在海外纯电车型畅销排行榜上,经常能看到韩系车的身影。韩系纯电车型动力电池已经做到自研自产自销,不受制于其他人。
相比韩系车,中国汽车“出海”还欠缺什么?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车企的品牌还不够清晰,海外用户就知道是“中国汽车”,但不能分辨比亚迪、奇瑞、长城、埃安等品牌。在他们眼中,“中国汽车”似乎都一样。中国车企开拓海外市场,需要将在国内形成的营销的理念、方法和创新,复制到海外市场上去,需要做好“长期主义”的准备。
其次,中国车企不能简单地将“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还要关注“质量”和“可持续性”。这意味着,中国车企必须真正拥有开发全球车型的思考和能力,设计和开发要有全球视野,而非简单地微调中国本土热卖车型。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需求差异极大,需要本土化策略作支撑。许多在国内印证有效的设计、技术和创新,到海外反而“水土不服”。
最后忌急于求成,只图当下利益最大化。相比提高品牌美誉度、开拓新客群、搭建服务体系等短期难以见效的工作,“降价”能够快速地抢占当地市场,但也会给消费者留下不可信的印象。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新车买来不到半年,就降价5万元,国内消费者尚且不能接受,更何况是海外客户。
汽车出口事业犹如一把天梯,不断“升级打怪”。中国车企已经迈过整车直接出口的第一阶段,进入“当地生产和供应链一起出海”的第二阶段,值得称赞。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没有到庆功的时候。接下来,还有“输出技术、设定产业标准、打造品牌赚取溢价”的第三阶段。到了第三阶段,车企就拥有“上牌桌”的资格,也能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韩系车在海外市场原本是作为“日系车”平替的身份出现,后来通过品牌形象打造、车型可靠性提升和持续技术创新,逐渐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捷径。中国车企出口“加速”,要“弯道超车”出发点是好,事实上在东南亚崛起就开了一个好头,然而,还是要提醒一句: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