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要闻

南粤近代兵工业从这里起步

广州机器局曾造出伦道尔式炮艇“海东雄” 后成专门的武器生产机构

王月华

本文字数:1732

    位于白云区石井的广东兵工总厂旧址

  1873年,广州老城文明门外的聚贤坊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地方,是广州近代兵工业的萌芽地之一——广州机器局在这里挂牌成立,自行研发了第一批兵器装备。其后,城外的增埗以及石井,都建起了兵工企业,尤其是石井兵工厂,以其规模宏伟,制造武器之先进,在近现代兵工业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1.5万两白银撑起广东首个机器局

  从文明路德政路口往南走,用不了多久,就到了玉带濠。穿过牌坊,走进老街,一路往前,一块大石头映入眼帘,石上用繁体字写着“广州机器局旧址”几个大字,旁边有一石碑,略述广州机器局的历史。细细一读,才知道史料中说的广东机器局的孵化之地——文明门外聚贤坊就是这里。难怪,老街两旁的一些老房子,还挂着“聚贤坊某某号”的门牌。

  据史料记载,1873年,两广总督瑞麟向朝廷上了个奏折,称“军火采自外洋,所费甚巨,且轮船汽机时有损坏,必须赴香港修补,处理亦多周折”,故而上奏,请求自行设厂,制造军火。清廷很快批准了这个奏折。同一年,凭着广东善后局筹措的1.5万两白银,厂房建了起来,设备也一一到位,广州机器局就在文明门外聚贤坊开张了。

  广州机器局建成后,急需一个“掌门人”,瑞麟相中了顺德人温子绍。温子绍出自顺德,他的祖父温汝适在嘉庆年间曾出任兵部侍郎;父亲温承悌则曾担任刑部主事。温子绍自小热爱军械技术,还远赴国外学习军械制造技术。为了考一考温子绍的实战能力,瑞麟还特意给了他一个任务——与“陈联泰”机器厂合作,试造一支后膛七响连环快枪。造枪实验大获成功,温子绍顺利“过关”,出任机器局总办。

  从1874年到1882年,温子绍执掌的机器局一共造出了27艘轮船与炮艇。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伦道尔式炮艇——“海东雄”。“海东雄”下水那天,整个广州都沸腾了。消息传出去,连李鸿章都想办法来“挖人”,请温子绍北上造舰。但温子绍不喜欢北方寒冷的天气,以“母病”为由,婉言谢绝。

  张之洞南下督粤 大手笔扩建机器局

  虽说广州机器局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但若要应对当时海陆防线的需要,那还是差了一大截。1884年,晚清名臣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彼时正值中法战争爆发,广州机器局被令“赶造军火”,却因“机器太小,良匠无多”,无法完成赶制军火的任务。这可把张之洞急坏了。他下定决心扩建广州机器局。他经过一番调查后,将广州机器局和军火厂归入城西增埗一处,合称为“广东制造局”。广东制造局专门制造枪炮、火药等军火用品,原来修理鱼雷、制造轮船等业务,则归黄埔鱼雷局、船局分别经营。从此,制造局“转型”为专门的武器生产机构。

  不过,只是在增埗一处制造武器弹药,张之洞还是觉得有点“小打小闹”。1886年,他看中了广州城大北门外石井墟的一块地,着手在这里修建兵工厂。这块地方方圆31亩,买地加修建厂房的开支,共花了约1.73万两白银。石井兵工厂建成后,又被称为“广东制造西局”,而设在增埗的制造局则称为“广东制造东局”,两者统称“广东制造局”。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但他为石井兵工厂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底子。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广东制造局生产了120多万颗枪弹,供应湖北,缓解了湖北江防的燃眉之急;1895年,广东制造局又赶造了一批抬枪,供给前线使用。

  1901年,广东制造局又花了7万多两白银,从德国、英国引进设备,后来成功仿制当时德国比较先进的毛瑟枪。1907年,石井兵工厂旗下建成无烟药厂。不久,兵工厂成功仿制了德国1904年式新毛瑟枪,武器制造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至1924年,石井兵工厂可生产各种口径毛瑟枪、步马枪等十五六种枪支,以及上述枪支所用子弹,还可生产飞机炸弹、迫击炮弹、地雷等10多种。每月平均生产枪支900余支,各种子弹70万发。

  抗战胜利后,石井兵工厂被撤销,在广州近现代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页的兵工企业就此完成使命,走进历史的长河。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9南粤近代兵工业从这里起步 王月华2024-08-08 2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