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邓莉 夏铭)据国家发改委网站6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提到,要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储能资源,全面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支持开展车、桩、站、网融合互动探索等内容。
记者留意到,今年以来,特来电、小桔、万帮等充电行业头部企业不约而同以AI技术等赋能构建起多角色、多场景、全协同的智能化充电运营生态。业内指出,新技术将助力产业深挖补能千亿市场。
探索大模型技术:从“能充上电”向“充好电”转变
截至2024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472万辆,充电桩数量突破1000万台。近三年,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量更连续增速超过50%。充电桩数量和规模高速增长背后,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坏桩多、布局不合理、充电效率低、安全防护差”等弊端也在呈现。让AI根据用户充电喜好推荐“好桩”,还能为企业精准分析并智能优化充电场站布局,进行日常运营风险评估……大模型开始让充电行业发生质变。
今年7月,特来电发布设备智能运维、充电与电池安全和能源调控三款不同方面的大模型。同时,星星充电也利用深度学习和通用大模型的能力,开发了一系列AI数据产品;小桔充电也透露正在加速探索智能大模型赋能补能技术。
星星充电方面数据显示,通过智能产品体系,使得百万订单的事故率降低了15%。特来电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专家工程师潘博存也介绍,基于大模型的高风险阻断能力,电池安全防护模型的训练数据已经覆盖了至少95%的车型。
华院计算创始人、董事长宣晓华表示,对产品质量预判等与工艺密切相关的问题,大模型或很难从细处发挥作用,可以结合行业知识的“小数据模型”相辅相成,实现更低成本、更优效果。“充电设施已经处于逐步从‘能充上电’向‘充好电’的转变。”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副秘书长周丽波指出,在大模型等智能化技术加入下,行业上中下游建起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正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政策要点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
● 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以“两区”(居住区、办公区)、“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为重点,因地制宜布局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扩大高速公路充电网络覆盖范围并加强节假日充电服务保障,有效增加农村地区充电设施等。
● 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储能资源,全面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支持开展车、桩、站、网融合互动探索,研究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分时电价政策等。
● 建立健全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加快以快充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充换电技术标准制修订等。
——摘自《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业内前瞻
在超充普及前改善“普充”体验
此次《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储能资源,全面推广智能有序充电。业内指出,从当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来看,许多使用中的“电车”只能实现普通快充,并未进入超级快充时代。
“在超充车辆大量普及之前,改善和提升当前数量更为庞大、只具有普通快充的新能源车车主的体验非常重要。”汽车三电技术工程师梁皓晨指出,通过分析大量的车辆运行数据和充电数据,制造商可以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策略,用于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同时大模型还可以帮助制造商设计更高效的电驱动系统和能量回收系统,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能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