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的风还是刮到了商超。近期,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多家超市开起了“便民食堂”,人均消费20元左右,有的超市还推出自助餐模式,引发关注。(8月6日《经济日报》)
超市变“食堂”,稀奇吗?事实上,超市引入餐饮并非新鲜事。在门店中嵌入自家餐饮,现场购买食物就提供免费烹饪服务,开辟轻食、烘焙、炸物等多种食物专区……“商超+餐饮”的商业模式早已有之,对超市而言,这既可以引流,也有助于开拓新的消费增长点。而在很多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鲜食、快餐等餐饮服务几乎已是门店标配。
那么“便民食堂”有何不同?又为何能火起来?从这个名字就不难看出,不外乎平价、便利。当下,越来越多人追求性价比,在社交平台上,你一定刷到过类似的话题:“CBD打工人点什么外卖更便宜”“没人在家,老人去哪吃饭”“哪家餐厅更有性价比”……而最近出现的商超食堂,就仿佛针对这类问题和需求给出了“答案”。像某超市的自助餐,多达60多种菜品的正餐只要19.9元,而面食类则只需要13元。对于消费者,特别是没有时间做饭的上班族和有需求的老年人来说,这样一家在生活区域内且平价、便捷的食堂,或许比一个人的外卖更有吸引力。
如此看来,商超便民食堂与社区食堂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兼具便利性与实惠性。若其能实现可持续运营,或许还能为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助餐网络提供新的思路。不过也要看到,商超融入餐饮的目的并非只是“跨界”,而是通过新业态拉动业绩、助力品牌发展,这也是与线上电商竞争的一种新打法。也就是说,引流之后,商超商品的销售才是其营业重点。因此,能否保证服务质量、价格优势和安全卫生,让便民食堂不“变味”,对商家来说仍是考验,还有待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