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要闻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去世 97载岁月照亮物理殿堂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肖欢欢 武威

本文字数:5333

李政道先生(图/来自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

1956年,李政道先生笑容爽朗。(图@视觉中国)

李政道与秦惠䇹旧影

  李政道先生曾说,自己的人生信条是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他说,“细推”是指要仔细考察,也就是说要重视学问本身的研究,至于像诺贝尔奖之类的功名,其实都算“浮云”。

  依依惜别

  李政道先生之子李中清:

  父亲本打算99岁时回国参加学术活动

  父亲生前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出钱发起了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从1979年到1989年培养了915名留学生。这是很大的一件事,但一开始全家人都不知道,后来自己步行去帮父亲投递邮件,才知道这件事。

  ——李政道先生之子李中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7岁。同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发布了讣告。昨天,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李政道先生的儿子——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部讲座教授李中清。他说,父亲原计划在99岁时回国参加学术活动,但这个愿望现在没法实现了。

  “原计划99岁时回国参加学术活动,遗愿是安葬于苏州”

  李中清表示,一周前,自己还在旧金山和父亲见了面。7月底,为了准备孩子们的开学,他才带着几个孩子从美国回到香港。按照以往的习惯,自己每年大约有两个月时间在美国陪伴父亲。父亲的身体状况总体来说很不错。他一直生活规律,说话声音洪亮,不过,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抵抗力下降,坐飞机、汽车不能超过两小时,所以国内的很多活动都没法参加。“其实父亲一直很想回国,但身体状况实在不允许。”

  李中清说,他返港前与父亲告别时,父亲的思路仍还清晰,还可以下地走路。不过,根据医院的诊断,父亲的病情已经没有继续深度治疗的必要了,所以,老人家选择回家治疗。“实际上就是回到家中,接受安宁疗护治疗。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们,他一定要在家中离世。”

  李中清表示,母亲安葬在苏州,所以父亲的遗愿是与母亲合葬于苏州。今年11月,他将和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苏州,举行安葬仪式。父亲生前还表示,希望子女们继续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李中清介绍说,虽然父亲已经年过九旬,但生前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父亲在旧金山生活期间,有很多科学家会来家中和父亲聊天。“保持思考是父亲毕生的习惯,直到临终前,他还在关注科学前沿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父亲一直在阅读相关文献。”

  李中清说,父亲生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再回国看看。他原本计划99岁时在国内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其中一部分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现在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

  “父亲并不觉得我没有当大科学家就辱没了家门”

  李中清说,父亲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性格宽厚的慈父。当得知自己要学习历史时,父亲并没有表示反对。“在我们家,孩子们是一定要做学问的,就是做哪方面学问的问题。我选了3个自己想研究的领域:经济学、城市管理和历史,之后决定学历史。我当时就觉得,一定要选一个跟爸爸不同的专业领域,因为他在这个领域里太出名了,我要跳出去。我要证明,没有他的帮助,我也能做成一些事情。”李中清说。

  李中清说,自己选择历史,也是因为从小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父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美术、历史等一直很感兴趣,家里收藏着几百件古董。父亲觉得美术和真理有同样的特质:一个是抓牢直觉,一个是抓牢理性,异曲同工。“父亲并不觉得我学了社会学科,没有当大科学家就辱没了家门。”在李中清的记忆中, 不管有多忙,父亲每天晚上都会陪他和弟弟玩上半个钟头。他也会给孩子们讲故事,最常讲的是《水浒传》《三国志》里的故事。

  “父亲生前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出钱发起了CUSPEA”

  李中清回忆说,父亲生前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出钱发起了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从1979年到1989年之间培养了915名留学生。这是很大的一件事,但一开始全家人都不知道,后来他步行去帮父亲投递邮件,才知道了这件事。

  李中清回忆说,父亲行事低调,他获得诺奖5年后,作为儿子的自己才见到了这个奖杯。父亲也很有想法,但很多时候都是只做不说。“他最后发表论文的时候,都快87岁了,发在一些物理学期刊上。这个年纪还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学家,在全世界都不多见。”

  在李中清的记忆中,父亲非常爱国,经常教育子女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父亲早就说好了,不留一分钱财产给我们。我们也同意了。我们得到的物质上的东西可能会少一点,但精神世界却很丰富。”

  深情追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在他支持下启动

  “李政道先生陪伴和见证了我国高能物理事业艰难而又成功的步伐,为中国的高能物理的发展作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巨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院士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武威)昨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去世的噩耗传来后,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以下简称高能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王贻芳表达了他的沉痛心情,并介绍了李政道先生与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往事。

  王贻芳向记者表示:“我感到很难过。前一阵子听说他身体还不错,他的突然去世让我们感到非常吃惊。他对中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说,他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科教事业贡献最大的海外华裔科学家,对他作出的贡献,大家应该永远记住。”

  王贻芳说,高能所大院门口矗立着一座名为“物之道”的雕塑,雕塑正面镌刻着一首诗,诗曰:“物之道: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这首诗的作者正是李政道。

  “李政道学者”助力我国高能物理水平提升

  王贻芳说,1956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科学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首次提出了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的设想,但直到1986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开工建设才真正起步,李政道先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79年1月,李政道先生写信给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关于培养高能实验物理学者的一些建议》。在写信之前,他就与美国二十多所大学和三大国家高能实验室进行了联系,希望其接收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他的请求获得了这些大学和实验室的同意。很快,我国政府也采纳了李政道先生的建议,并立即开始了派遣学者的选拔工作。到该年7月,以高能所为主的研究单位派出了近40名学者,即“李政道学者”。这一举措为后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培养了关键人才。

  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倾注心血

  王贻芳介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于1988年10月实现了第一次正负电子对撞。当时的媒体称,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以及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内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王贻芳说,没有李政道先生的殚思竭虑和全力以赴,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成功。“李先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智慧。在几乎完全没有基础的中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界,建设亮度比SPEAR高一个量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李先生押上了自己的声誉,全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他仔细分析利弊和成败因素,利用自己的影响创造各种渠道,并亲自参与各种讨论,协助发现和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促进了中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队伍的成长。”王贻芳表示。

  曾亲临广东,主持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说到李政道与广东的缘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不得不提。

  王贻芳介绍,2003年,高能所提出在大亚湾建造一个中微子探测装置,寻找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其振幅。李政道先生知道了以后,并未立刻表态。回美国以后,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阅读文献,并与国际上的相关专家研讨。最终,他在2004年表态支持这个项目,大亚湾实验于2007年正式启动。

  王贻芳表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最终确认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的存在,得到了国际粒子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这项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功打开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大门,使国际上一系列新的中微子实验得以实施,使我国的中微子实验研究从无到有,并走到了世界前列。“没有李政道先生的帮助,我们也许不会这么快取得成果,可能会在时间上失去先机,从而成为后来者。”

  一生情缘

  一见钟情

  相守一生

  在风雨旅程中,爱情始终是李政道赢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1946年秋,20岁的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汽车。有了车以后,他经常为同学当司机。1948年新年前夕,李政道的朋友黄宛请他帮忙,到火车站接其朋友凌宁的妹妹。李政道和凌宁到了火车站,发现除了凌宁的妹妹外,一同到达的还有一个中国女学生,名叫秦惠䇹。她身材苗条,端庄秀丽。李政道见了,心里不觉一动。人们通常说的“一见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触电”等现象,都在李政道身上发生了。

  李政道接完人后,就回到住所休息。可不知为什么,他竟然无法入睡,秦惠䇹的身影总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秦惠䇹原籍甘肃天水,后迁居江苏无锡,后来又迁居上海。1947年7月,秦惠䇹来到美国留学。这次到芝加哥度假,她虽然也被李政道的热情打动了,内心有一种异样的感情,但她把感情藏在心底,表现得很平静。

  李政道觉得秦惠䇹完全合乎自己的理想:一位东方式的姑娘,美丽、含蓄、热情、持重。他去征求黄宛的意见,黄宛建议他不要犹豫,立刻行动。1948年初,李政道给秦惠䇹写了第一封求爱信。在等待秦惠䇹回信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他的状态甚至引起了导师费米的注意,费米悄悄地问杨振宁:“李政道最近瘦了许多,注意力也不集中,是不是经济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其实,在费米发现异样的时候,李政道已经接到了秦惠䇹的回信。她邀请李政道过一段时间去参加圣玛丽学院举办的舞会。李政道喜出望外,立刻着手实施两项计划:一是减肥;一是学习跳舞。

  李政道有“小胖子”的绰号,他觉得这对于争取秦惠䇹的爱情不利。减肥的确有了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费米看出来他瘦了的原因。为了学习跳舞,李政道还参加了一个舞蹈训练班,认真练习,很快掌握了跳舞的基本技法。在做了充分准备后,他才前往哈维埃尔,参加圣玛丽学院的舞会。

  此后,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升华。1949年11月,秦惠䇹得了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李政道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精心照顾她。一个月下来,秦惠䇹身体康复,李政道向秦惠䇹求爱,秦惠䇹答应了。

  秦惠䇹从圣玛丽学院毕业后,两人在芝加哥市政府大厦举行了婚礼。婚后,为了让李政道能够发挥才华,秦惠䇹放弃了攻读硕士的计划,一心扶持他的工作。秦惠䇹去世之后,李政道念念不忘,甚至以她的名义设立了一个科研基金,如此真挚的爱情,叫人感动不已。

  (资料来源:《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季承著)

  李政道年表

  1926年11月24日 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

  1943年至1945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至1950年 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至1953年 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工作。

  1956年 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至1989年 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

  1984年 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 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1998年 发起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

  2018年 受聘为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2024年8月4日 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7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8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肖欢欢 武威2024-08-06 2 2024年08月06日 星期二